雷州“男版康妃告”照顧患病弟弟近50年不離不棄
“下輩子,我們還做兄弟!”
卓朝興 譚小玲 鄭禮金
譚恩光(左)與弟弟譚目(右)風(fēng)雨同行。
文/圖 記者卓朝興 通訊員譚小玲 實習(xí)生鄭禮金
被評為首屆“湛江好人”的雷州調(diào)風(fēng)鎮(zhèn)坑尾村委會北馬寮村女村民康妃告,幾十年如一日,無微不至地照顧重病弟弟等親人,為此舍棄了自己的婚事。
近日,記者在雷州又發(fā)現(xiàn)了“男版康妃告”——今年已經(jīng)67歲的雷州東里鎮(zhèn)譚村村民譚恩光,為了照顧比自己小9歲、有天生智力障礙的弟弟,幾十年來不離不棄,打散工養(yǎng)活弟弟,因此終身未娶。
近日,記者隨著“愛在人間”的志愿者走進雷州東里鎮(zhèn)譚村,見到了這兄弟倆。
【直擊】家里生活貧困木板當床
一間舊土屋,屋前堆著很多雜物,這就是譚恩光兄弟倆的家。
哥哥譚恩光出去干活了,家里只有今年已經(jīng)58歲的弟弟譚目。天氣已經(jīng)轉(zhuǎn)涼,但譚目卻光著膀子,穿著一條很不合身的褲子,頭發(fā)亂糟糟的,還有很多白發(fā)。對我們的到來,譚目一直是懵懵懂懂,別人叫他做什么就做什么。
家里沒有一張凳子,坐的地方只有床;床是用石頭砌成的,然后鋪上木板;墊的席子是草席,一半都已經(jīng)破損了;幾件衣服都是縫補過的,全搭在房里的木梁上。屋里沒有電燈,照明只能通過一扇破爛的窗戶及四面的破洞漏光。家門口有個打水泵,除了吃飯、喝水,譚家兄弟平時就在那里洗澡。
【親情】哥哥不離不棄照顧弟弟
村民幫我們找到譚恩光。據(jù)他介紹,家里一共有4個兄弟姐妹,譚恩光是老大,中間是兩個妹妹,譚目排行最小,且患有先天智力障礙,無法獨立生活。在譚恩光20歲(記者注:譚目當時11歲)時,父母相繼辭世,留給他們的只有一間已有七八十年歷史的土屋。
成為孤兒的譚恩光,獨力用單薄的肩膀撐起了這個家,撫養(yǎng)年幼的弟妹成人。生活過得非常艱難,家中常常吃了上頓沒下頓。村里人覺得他們很可憐,時常救濟他們,逢年過節(jié)也會給他們點吃的。后來,兩個妹妹早早就出嫁了。
于是,家里只剩下譚恩光、譚目兄弟倆。“弟弟,放心,哥哥絕不會丟下你,我一輩子都會照顧你!”譚恩光暗暗在心里發(fā)誓。
采訪中,村里的老人說起譚氏兄弟時,都不禁感動得眼角泛起淚光。為了就近照顧弟弟,譚恩光放棄了出去打工的機會,除了打理村里分的幾分沙田,剩下的時間就在村子附近幫人干活,也只夠籌到弟弟的一日三餐。
譚恩光年輕的時候,村里人就給他介紹過對象,但姑娘家看到譚恩光身邊有個瘋瘋癲癲的“累贅”都不樂意。也曾有人提醒譚恩光,讓他干脆放棄“傻瓜弟弟”,否則會拖累自己一輩子。但譚恩光卻認為,血濃于水,親情遠勝其他一切。“我寧可不娶媳婦,也要照顧好弟弟!”近50年過去了,娶親的事情一拖再拖,譚恩光到現(xiàn)在還是光棍一個。
【鄉(xiāng)情】村民熱心幫忙修繕房屋
為了維持最基本的溫飽,譚恩光常主動幫村民干活,誰家種田伐樹他都會去幫忙,村民也會給他些糧食、衣物,有時候還會給點錢。農(nóng)村傳統(tǒng)觀念中,“辦白事”是不吉利的,人人避之。可是在譚村,無論哪家人需要“辦白事”,譚恩光都會第一個去幫忙。不為其他,只求別人給碗飯,讓弟弟能吃飽。
屋漏偏逢連夜雨。上世紀90年代的一場大風(fēng),家里祖?zhèn)鞯耐廖萏艘唤浅蔀槲7?,兄弟倆連住的地方也沒有了。一個村民見他們可憐,就騰出一間房子,暫時給他們住著。2004年,村民幫他們簡單修繕了一下原先的舊土屋,總算把原來的茅草房頂換成了氈布房頂,譚氏兄弟又搬回那間土屋居住。
記者從村干部那里得知,2009年時,譚恩光患上嚴重的胃炎,因為家里實在沒錢治病,一直苦捱著。還是好心的鄰居發(fā)覺,連續(xù)幾天都沒看到譚家老大出門,只有弟弟一直傻傻地蹲在破房子門前,出于好奇,鄰居走進家里才看到躺在床上的譚恩光,趕緊將他送去鎮(zhèn)醫(yī)院。
村民知道譚家付不起治療費,于是你幾十塊,我十幾塊,自發(fā)為譚恩光捐助了幾千元錢,才解決了住院的費用。令人感動的是,弟弟雖然平時不懂事,期間卻一直乖乖呆在醫(yī)院,守著生病的哥哥。
【愛心】志愿者自發(fā)組織送溫暖
就這樣,在富有愛心的村民共同幫助下,譚恩光一路艱辛,一直照顧弟弟到今天。2010年,村干部為他們兄弟倆積極爭取,將譚恩光兄弟納入五保對象,每個月有100—150元的最低生活保障金。
“我們是偶然間聽到譚恩光對弟弟不離不棄的故事,非常感動,覺得應(yīng)該為他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志愿者團隊“愛在人間”組織了一些志愿者,為譚氏兄弟送去兩床被子、棉墊、席子、枕頭、蚊帳、鞋子等日常生活用品;還有一袋30斤重的大米、兩罐5升裝的花生油、25件眾人捐出來的舊衣服,以及350元現(xiàn)金。雖然捐的東西和錢不算多,但代表了大家的心意。
當問及將來有什么打算時,滿臉皺紋的譚恩光眼角濕潤了,想了一下認真說道:“能有口飯吃,把弟弟養(yǎng)活,就已經(jīng)很不錯了。只要能照顧到弟弟,我做啥都愿意。雖然這么多年捱了不少苦,但我從來沒有想過放棄。下輩子,我還和他做兄弟!”
如果你想幫助這對譚氏兄弟,可以聯(lián)系“愛在人間”志愿者負責人玲姐:13531133138。
湛江晚報http://szb.gdzjdaily.com.cn/zjwb/html/2012-11/07/content_1660490.htm
從媒體報道得知這對感人兄弟的故事,一些好心人聯(lián)系了玲姐并為這兄弟倆捐贈了愛心善款合計1500元和一些很新凈的舊衣。
2月6日,愛在人間志愿者一行五人除了為這兩兄弟送去愛心款和生活必備物資,還專程去了東里鎮(zhèn)鎮(zhèn)政府找了該鎮(zhèn)的領(lǐng)導(dǎo)。鎮(zhèn)長當天在雷州開會不在辦公室,接待我們的是鎮(zhèn)里的一位副鎮(zhèn)長,副鎮(zhèn)長表示年后會議會將解決兩兄弟危房的議案提出來,爭取得到民政部門的幫助。期待中......
再次來到這間破舊不堪的危房前,心里有點悲涼。
在這狹小凌亂破舊的空間,志愿者把兩袋大米、兩罐花生油、新衣服、新鞋子等物資堆放在老人床上。
志愿者把愛心款1500元交到老大譚恩光手里
手里捏著一迭錢,老人眼中泛起淚光。
老人當面數(shù)了手中的善款并在收據(jù)上簽名。
提供給財務(wù)部的憑據(jù)
志愿者們來到鎮(zhèn)上的鎮(zhèn)政府辦公大樓
等候接見
鎮(zhèn)領(lǐng)導(dǎo)看完手中的報紙,表示年后會將兩兄弟的危房改建一事提上會議議程,希望得到民政部門的解決。
帖子
積分
粉絲
雷州“男版康妃告”照顧患病弟弟近50年不離不棄
“下輩子,我們還做兄弟!”
卓朝興 譚小玲 鄭禮金
譚恩光(左)與弟弟譚目(右)風(fēng)雨同行。
文/圖 記者卓朝興 通訊員譚小玲 實習(xí)生鄭禮金
被評為首屆“湛江好人”的雷州調(diào)風(fēng)鎮(zhèn)坑尾村委會北馬寮村女村民康妃告,幾十年如一日,無微不至地照顧重病弟弟等親人,為此舍棄了自己的婚事。
近日,記者在雷州又發(fā)現(xiàn)了“男版康妃告”——今年已經(jīng)67歲的雷州東里鎮(zhèn)譚村村民譚恩光,為了照顧比自己小9歲、有天生智力障礙的弟弟,幾十年來不離不棄,打散工養(yǎng)活弟弟,因此終身未娶。
近日,記者隨著“愛在人間”的志愿者走進雷州東里鎮(zhèn)譚村,見到了這兄弟倆。
【直擊】家里生活貧困木板當床
一間舊土屋,屋前堆著很多雜物,這就是譚恩光兄弟倆的家。
哥哥譚恩光出去干活了,家里只有今年已經(jīng)58歲的弟弟譚目。天氣已經(jīng)轉(zhuǎn)涼,但譚目卻光著膀子,穿著一條很不合身的褲子,頭發(fā)亂糟糟的,還有很多白發(fā)。對我們的到來,譚目一直是懵懵懂懂,別人叫他做什么就做什么。
家里沒有一張凳子,坐的地方只有床;床是用石頭砌成的,然后鋪上木板;墊的席子是草席,一半都已經(jīng)破損了;幾件衣服都是縫補過的,全搭在房里的木梁上。屋里沒有電燈,照明只能通過一扇破爛的窗戶及四面的破洞漏光。家門口有個打水泵,除了吃飯、喝水,譚家兄弟平時就在那里洗澡。
【親情】哥哥不離不棄照顧弟弟
村民幫我們找到譚恩光。據(jù)他介紹,家里一共有4個兄弟姐妹,譚恩光是老大,中間是兩個妹妹,譚目排行最小,且患有先天智力障礙,無法獨立生活。在譚恩光20歲(記者注:譚目當時11歲)時,父母相繼辭世,留給他們的只有一間已有七八十年歷史的土屋。
成為孤兒的譚恩光,獨力用單薄的肩膀撐起了這個家,撫養(yǎng)年幼的弟妹成人。生活過得非常艱難,家中常常吃了上頓沒下頓。村里人覺得他們很可憐,時常救濟他們,逢年過節(jié)也會給他們點吃的。后來,兩個妹妹早早就出嫁了。
于是,家里只剩下譚恩光、譚目兄弟倆。“弟弟,放心,哥哥絕不會丟下你,我一輩子都會照顧你!”譚恩光暗暗在心里發(fā)誓。
采訪中,村里的老人說起譚氏兄弟時,都不禁感動得眼角泛起淚光。為了就近照顧弟弟,譚恩光放棄了出去打工的機會,除了打理村里分的幾分沙田,剩下的時間就在村子附近幫人干活,也只夠籌到弟弟的一日三餐。
譚恩光年輕的時候,村里人就給他介紹過對象,但姑娘家看到譚恩光身邊有個瘋瘋癲癲的“累贅”都不樂意。也曾有人提醒譚恩光,讓他干脆放棄“傻瓜弟弟”,否則會拖累自己一輩子。但譚恩光卻認為,血濃于水,親情遠勝其他一切。“我寧可不娶媳婦,也要照顧好弟弟!”近50年過去了,娶親的事情一拖再拖,譚恩光到現(xiàn)在還是光棍一個。
【鄉(xiāng)情】村民熱心幫忙修繕房屋
為了維持最基本的溫飽,譚恩光常主動幫村民干活,誰家種田伐樹他都會去幫忙,村民也會給他些糧食、衣物,有時候還會給點錢。農(nóng)村傳統(tǒng)觀念中,“辦白事”是不吉利的,人人避之。可是在譚村,無論哪家人需要“辦白事”,譚恩光都會第一個去幫忙。不為其他,只求別人給碗飯,讓弟弟能吃飽。
屋漏偏逢連夜雨。上世紀90年代的一場大風(fēng),家里祖?zhèn)鞯耐廖萏艘唤浅蔀槲7?,兄弟倆連住的地方也沒有了。一個村民見他們可憐,就騰出一間房子,暫時給他們住著。2004年,村民幫他們簡單修繕了一下原先的舊土屋,總算把原來的茅草房頂換成了氈布房頂,譚氏兄弟又搬回那間土屋居住。
記者從村干部那里得知,2009年時,譚恩光患上嚴重的胃炎,因為家里實在沒錢治病,一直苦捱著。還是好心的鄰居發(fā)覺,連續(xù)幾天都沒看到譚家老大出門,只有弟弟一直傻傻地蹲在破房子門前,出于好奇,鄰居走進家里才看到躺在床上的譚恩光,趕緊將他送去鎮(zhèn)醫(yī)院。
村民知道譚家付不起治療費,于是你幾十塊,我十幾塊,自發(fā)為譚恩光捐助了幾千元錢,才解決了住院的費用。令人感動的是,弟弟雖然平時不懂事,期間卻一直乖乖呆在醫(yī)院,守著生病的哥哥。
【愛心】志愿者自發(fā)組織送溫暖
就這樣,在富有愛心的村民共同幫助下,譚恩光一路艱辛,一直照顧弟弟到今天。2010年,村干部為他們兄弟倆積極爭取,將譚恩光兄弟納入五保對象,每個月有100—150元的最低生活保障金。
“我們是偶然間聽到譚恩光對弟弟不離不棄的故事,非常感動,覺得應(yīng)該為他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志愿者團隊“愛在人間”組織了一些志愿者,為譚氏兄弟送去兩床被子、棉墊、席子、枕頭、蚊帳、鞋子等日常生活用品;還有一袋30斤重的大米、兩罐5升裝的花生油、25件眾人捐出來的舊衣服,以及350元現(xiàn)金。雖然捐的東西和錢不算多,但代表了大家的心意。
當問及將來有什么打算時,滿臉皺紋的譚恩光眼角濕潤了,想了一下認真說道:“能有口飯吃,把弟弟養(yǎng)活,就已經(jīng)很不錯了。只要能照顧到弟弟,我做啥都愿意。雖然這么多年捱了不少苦,但我從來沒有想過放棄。下輩子,我還和他做兄弟!”
如果你想幫助這對譚氏兄弟,可以聯(lián)系“愛在人間”志愿者負責人玲姐:13531133138。
湛江晚報http://szb.gdzjdaily.com.cn/zjwb/html/2012-11/07/content_1660490.htm
從媒體報道得知這對感人兄弟的故事,一些好心人聯(lián)系了玲姐并為這兄弟倆捐贈了愛心善款合計1500元和一些很新凈的舊衣。
2月6日,愛在人間志愿者一行五人除了為這兩兄弟送去愛心款和生活必備物資,還專程去了東里鎮(zhèn)鎮(zhèn)政府找了該鎮(zhèn)的領(lǐng)導(dǎo)。鎮(zhèn)長當天在雷州開會不在辦公室,接待我們的是鎮(zhèn)里的一位副鎮(zhèn)長,副鎮(zhèn)長表示年后會議會將解決兩兄弟危房的議案提出來,爭取得到民政部門的幫助。期待中......
再次來到這間破舊不堪的危房前,心里有點悲涼。
在這狹小凌亂破舊的空間,志愿者把兩袋大米、兩罐花生油、新衣服、新鞋子等物資堆放在老人床上。
志愿者把愛心款1500元交到老大譚恩光手里
手里捏著一迭錢,老人眼中泛起淚光。
老人當面數(shù)了手中的善款并在收據(jù)上簽名。
提供給財務(wù)部的憑據(jù)
志愿者們來到鎮(zhèn)上的鎮(zhèn)政府辦公大樓
等候接見
鎮(zhèn)領(lǐng)導(dǎo)看完手中的報紙,表示年后會將兩兄弟的危房改建一事提上會議議程,希望得到民政部門的解決。
喜獲0朵鮮花
慘遭0個雞蛋
帖子
積分
粉絲
帖子
積分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