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人生中以老師的身份上的第一堂課。我教的是一年級的學生。
“老師,你們是不是來了這一次,以后永遠都不會再來了?”一個小女生問我。
我一下子語塞,半天回答不上來。是啊,也許下次還會再來,也許永遠都不會來了,未來這種玄乎的東西,誰也不能預測,但是,當我面對這么一群天真爛漫的孩子,我又怎么忍心把這一殘酷的事實告訴他們,我又怎么能跟他們說,“是啊,老師以后可能不會再來了。”
突然,那篇《第三者》的文章仿佛一根無形的針刺進了我的大腦,那是我曾經(jīng)在高中的時候做語文閱讀理解的時候讀到的一篇文章,文章大概說的是“我”因為失戀,逃避自我遠赴西藏支教,成了那里孩子們生活的“入侵者”。是啊,現(xiàn)在我來到了茂名市電白縣麻崗鎮(zhèn)的海棠小學支教,將要在這里度過為期14天的三下鄉(xiāng)生活,14天,說長不長,說短不短,我總是在思考,究竟在這14天中我要給孩子們帶來些什么,讓他們學到什么,或者是他們想要得到什么。我一直在思考這些問題。我們不應該只抱著體驗暑期三下鄉(xiāng)的心態(tài)去過這14天,也不應該只是跟這群孩子玩玩游戲,只是充當過客般在他們純真的童年里走一場秀,然后互相淡忘。我也不希望我們是那些入侵別人生活的“侵犯者”。我們是否想過,一批批大學生志愿者轟轟烈烈地來,又轟轟烈烈地走,短暫的過場只會讓孩子們生厭。他們還那么小,就要習慣怎么去告別,我一想到離別那天他們渴望我們留下的眼睛,便開始忍不住落淚。
我明白,我們很難選擇不做別人生活的“入侵者”,但我希望,我們帶給孩子們的是真實的快樂,在循循善誘中激發(fā)他們對新鮮事物的興趣,并從中指引他們健康成長。孩子的心是敏感的,千萬不要讓他們覺得自己是別人的一件“試驗品”。所以,我們要謹記:做好引導人,莫做“入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