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匠心,湛江七夕民俗工藝貢案
列入廣州乞巧文化博物館館藏展品
湛江都市網(wǎng)訊(文:燕燕于飛):“粵人重巧夕,燈光到天明。”2020年8月25日,農(nóng)歷七月初七,今天是七夕節(jié)、乞巧節(jié)。民間有“擺貢案、拜七姐”的風俗。嶺南民間素有“擺貢案、拜七姐”的風俗。七夕賽巧,貢案最能體現(xiàn)。貢案是中華乞巧文化傳至嶺南而形成的獨特表現(xiàn)形式。
![](/UpFile/Attach/202008/20200825102253326.png)
湛江本土民俗工藝貢案《紅土七夕?盛世呈祥》由廣東省民俗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原湛江市非遺保護中心主任朱衛(wèi)國任總體設計和藝術監(jiān)制,阮偉、李強、李榮仔、黎明等民間匠人聯(lián)袂攜手制作。該貢案膺獲2014年廣州乞巧貢案大賽金獎、中國七夕女紅貢案大賽銀獎,并列入全國首個以乞巧文化為主題的廣州乞巧文化博物館館藏展品。朱衛(wèi)國榮獲“廣東十大乞巧傳承者”榮譽。
![](/UpFile/Attach/202008/20200825103656838.jpg)
《紅土七夕?盛世呈祥》分為“人間”、“天上”兩層臺階。“人間”巧妙地整合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的東方一絕人龍舞、揚威海外的醒獅、驅邪納福的儺舞、圖騰靈神的石狗、懸浮稱絕的飄色、驚險高難的舞鷹雄、英俊威猛的紫薇貔貅、逐疫迎祥的蜈蚣舞、傳統(tǒng)演藝的南派粵劇、雷劇、姑娘歌和天下四絕之雷州換鼓等雷州半島民俗風情。“天上”靈動地展出王母、六仙姬、儀仗隊、牛郎織女和一雙兒女等人物,六國標旗、大漢旌旗、獅頭旗幡、吉祥羅傘等濃縮造型,還有牌坊、鵲橋、石欄、紡機、犁耙、水牛、燈籠、貝雕、云彩、喜鵲、祭祀供果和田園花草等景物設置。整座貢案融匯雕塑、彩扎、刺繡和繪畫于一體,古今交融,頗具特色。近百個人物、場景栩栩如生,異彩紛呈,充分展現(xiàn)雷州半島的民俗風情、嶺南乞巧文化的崇拜信俗與盛世和諧的主題理念。
貢案《紅土七夕?盛世呈祥》凝聚湛江本土民間匠人的文化初心與情感訴求,旨在喚起人們對七夕乞巧文化的感悟和關注,探尋“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弘揚”之路。讓我們走進湛江這一方種類繁多、風格各異的民俗風情,共同守望世代相傳的精神文化家園。
七夕?乞巧
朱衛(wèi)國
七姐誕 拜七娘
貢案祭 賽巧會
玉女節(jié) 情人節(jié)
銀漢星燦,玉露蘭風。
東方古國的文化符號,
千載傳頌的愛情故事,
首批國家級非遺名錄。
今逢七夕看碧霄,
織女牛郎渡鵲橋。
問天乞賜靈巧藝,
紅絲相系種情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