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
唐寅(1470-1523),字伯虎,別號六如居士,明代著名書畫家,文學家。從唐寅的曾父起,唐家世代在蘇州經商,從唐寅自幼聰敏,孰讀經書,喜歡繪畫,稍長,名空周臣為師,又與文征明同師沈周。十六歲時參加童試,第一案首,弘治五一年(1498),赴南京鄉(xiāng)試,又中第一名解元,在繪畫上,唐寅擅長山水,又工人物,尤其是仕女,筆法秀泣縝密,江河飄逸,為后人推崇。傳世之作有《一世姻緣》,《簪花仕女圖》等。唐伯虎才氣橫溢,詩書畫并稱“三絕”同當時的名畫家沈周,文征明,仇英合稱“明四家”,有《六如居士全集》,《唐寅畫普》傳世,是一位有才華,有成就的藝術家。 唐伯虎一生道路坎坷,生活窮困潦倒,郁郁不得志,甚感世態(tài)炎涼,僅活到54歲就辭世而去。他臨終時寫的絕筆詩就表露了他骨心的留戀人間而又憤恨厭世的復雜心情:“生在陽間有散場,死歸地府又何妨。陽間地府俱相似,只當飄流在異鄉(xiāng)?!?BR> 據《明史唐寅傳》記錄,唐寅29歲鄉(xiāng)試中解元后。次年赴京會試不料受牽連入獄,成了朝適競爭的犧牲品。出獄后,他落到“海內以寅為不齒之士,知與不知,畢皆而唾”的地步。妻子嫌貧愛富,反目離婚;傭人側目,動輒頂撞,使他在精神上備受打擊,心情十分低落。后來,他遠離家鄉(xiāng)遍歷東南數省,游名川大山。這時,適逢南寧王朱宸濠慕名相聘,唐伯虎到南昌后,發(fā)現寧王有圖謀作亂之意,就偽裝癲狂,為寧王碼漢卡遣還故鄉(xiāng)。從此,他絕了仕途宦海之念,沉潛于詩畫藝術。窮困潦倒的他只得以作畫賣文為生,過著布衣素食的清苦生活。但他潔身自好,從不巴權貴,不趨炎俯勢,“閑來寫幅丹表賣,不使人間造孽錢”甚是難得。 真實的唐伯虎,才子是實,風流是虛。據專家研究,唐伯虎從未自稱過“江南第一風流才子”,所謂的這一圖章也是后人偽造的。民間傳說的“點秋香”艷事也純屬虛構。清代學者俞樾,曾在《茶得室從鈔》中專為唐伯虎辟謠,斷定“三笑姻緣”是好吉者借重唐的盛名,把別人的事張冠李戴,這起錯案見諸文字,可能首載于明代馮夢龍《警世通言》中的“唐解元一笑姻緣”,這個故事經明清兩代文人渲染后,遂使用權唐伯虹成了世人眼中的一個“風流才子”。據考證,秋得確有其人,是當時南京一名頗有名氣的青樓女子,至少比唐寅大十幾歲,根本不可能與她發(fā)生一場風流瓜葛,唐寅落泊后,曾娶沈九娘為繼室,夫妻諧老,生有一女。所謂的唐伯虎有九個妻子,全是從“沈九娘”這個名字上演化而來。憑當時唐伯虎的貧寒情況,怎可能妻妾成群? 歷史上的唐伯虎盡管才華出眾,有理想抱負,是位天才的畫家,但他那憤世嫉俗的狂傲性格不容于這個社會。他一生坎坷,最后潦倒而死,年僅55歲。 唐伯虎的悲劇,實際上是封建社會有抱負不甘心淪落的讀書人共同的悲劇。 來源:情暖湛江志愿者協(xié)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