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
羊雜又名羊頭菜,是的一種風味小吃。在晉南一帶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曲沃縣好地方,夏豆糕、冬雜,四季加麻(注:麻花)?!泵康蕉荆角挚h城趕集的人,總要吃一碗當?shù)氐难螂s。它湯似白乳,毫無膻味,油而不膩,質(zhì)醇味鮮,端上桌來熱氣騰騰,香味撲鼻;吃起來味道鮮美,有驅(qū)寒、舒身、暖胃等功能。 “羊雜 ”的問世,已有數(shù)百年歷史。相傳元憲宗九年,忽必烈率元軍南下途經(jīng)曲沃,其母莊圣太后隨軍,在曲沃高顯鎮(zhèn)患病。祖?zhèn)麽t(yī)郎許國楨奉旨給太后治病。病好后許被留蒙帳,其母韓氏也應(yīng)邀做了莊圣太后的御廚。當時蒙人只吃羊肉,把“羊下水”全扔了。韓氏甚感可惜,就將“羊下水”洗凈,熬成羊湯,配以大蔥,佐上辣椒食之。太后偶見,聞其味甚香,遂索要品嘗。太后喝罷,覺得美味可口,特賜名“羊雜 ”,從此流傳民間至今。 羊雜在山西不同地區(qū)叫法各異,吃法也不盡相同,有曲沃、大同為代表的南、中、北三路做法。南路雜(曲沃)講究水熬煮,原汁原湯,湯色乳白,其味醇香。中路(太原)雜料全,熬煮、兌湯時均加入蔥、姜、香菜等,還有的加粉條、豆腐,別有一番風味。北路(大同)雜的吃法和制法均顯粗獷,大鍋置火上,湯帶料一鍋燴煮,隨食隨留,不拘形式,與蒙古族食俗有相似之處。 直到現(xiàn)在,曲沃、侯馬一帶的人們進城趕集,都以吃上一碗羊雜 為快事,還要買一罐帶回家中孝敬雙親。 來源:半島家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