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幾個人,與你日常生活工作全無關聯,某日機緣巧合,在不同的地點,數度和你相逢,大家儼然多年的朋友,在一起相談甚歡,親切握手,熱情擁抱,最后合影留念。你是否會慨嘆緣份的神奇和難以捉摸呢? 8月底我和幾個朋友游硇洲島,就有過這樣美好的邂逅。 那是個晴朗的周末,我們上午8點半出發(fā),去硇洲島自駕游。10點多到了東海島東南碼頭,排隊等過渡。輪渡??吭诖a頭,不到點不放車上去,大家正急的要命,遠遠看到輪渡上一個男士的身影,中等身材,短衫短褲,雙手持裝好相架的相機,全神貫注在攝影。同伴拿出相機拍了下來,我看后隱約有異樣的感覺。上了輪渡,我從底層的甲板,第二層的坐席,到第三層看臺,全都搜索了一遍,沒看到攝影的男士,卻看到一位身材魁梧,穿背帶西褲,滿頭銀發(fā)在腦后扎個
硇洲島位于雷州灣東部海面,面積56平方公里,孤懸海上,地勢險要,約20—50萬年前由海底火山爆發(fā)形成,是中國第一大火山島。硇洲燈塔,與倫敦、好望角燈塔齊名,游硇洲島,硇洲燈塔是必選的。
在路上,同伴們說硇洲燈塔以前是可以上去的,近幾年出于對國家重點文物的保護,已經不再對外開放。離開很遠,我們就看到燈塔巍峨的身影,來到近前一看,只見圍墻里面,20多米高的燈塔由麻石一塊塊砌筑而成,石塊與石塊之間巧妙吻合,渾然一體。塔身下方為正方形塔基,上部為圓錐體。塔的頂部是鼓圓形,突出于塔身的燈座室。拍照時我發(fā)現,燈塔上有人,再仔細看不銹鋼大門,竟然是虛掩的。我和幾個同伴輕輕推開大門進去,燈塔四周沒有一人,進燈塔的木門也是虛掩的,推開木門進去,有幾雙鞋子放在邊上。我們也脫了鞋子,光腳沿著螺旋狀臺階上行,走了68級臺階,進到燈座室,一個白發(fā)老人在向幾個客人介紹燈具,看到來了幾個不速之客,白發(fā)老人愕然片刻,隨后笑著說,既然上來了,就一起聽聽吧。一個靚仔輕聲告訴我,他是硇洲島島主。島主告訴我們,硇洲燈塔燈具用160塊三棱水晶鏡片組成如蚌狀燈罩,中置凸透鏡。銅制的圓槽底座,盛入約3噸的水銀作潤滑劑,由發(fā)條牽引旋轉,使燈光通過三棱水晶鏡匯聚成強大的光束,光照射程
走出燈塔,我看到滿頭銀發(fā)扎
隨后,我們拍了黑石灘的火山巖,品嘗了存亮灣純天然的海鮮。下午3點半左右到碼頭等過渡。我看到那個法國人,烈日下沒有任何遮擋,仍在到處拍照,就拿了一瓶飲用水下車給他,叫他小心防止中暑,他和我握手擁抱表示謝意,同伴用相機定格了這個瞬間。 上了輪渡,我們登上第三層看臺,又遇見了中年學者,他說自己在研究民俗文化,問我們是哪個媒體或協(xié)會的,我們告訴他,只是普通的攝影愛好者。聽說我們拍了不少古民居和赤坎老街的照片,學者興奮的和我們聊起來,從硇洲島中華民族風情園的創(chuàng)意,到湛江法國風情街的建設,學者口若懸河,我們聽得津津有味。這時,滿頭銀發(fā)扎 半個小時很快過去了,輪渡即將到對岸,我們結束了短暫的邂逅,大家相互揮手告別。 幾天后,通過多種途徑,我查清了在硇洲島邂逅的幾位先生的真實身份。同去的幾個朋友,聽說邂逅的是香港資深藝人林聰、法國作家方索、湛江非遺保護中心專家、作家梁政海,都十分興奮,說這次游硇洲島,經歷奇特,機會難得,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后記: 滿頭銀發(fā)扎 法國人,是作家Frangois Boucher方索(中國譯名)。方索現年53歲,長期定居香港,是一名中國通,昔日曾在廣州外語學院留學,能操一口流利的普通話。他對廣州灣歷史知識了如指掌。1998年他首次到湛江,其后15年來一直堅持不懈地研究廣州灣歷史。今年3月,方索將他的第一部有關廣州灣的小說呈現在世人面前,他的作品《De ma Jungle, affectTUEUSEment》在香港出版。他娶了浙江寧波一名女子為妻,嗜好中國菜,特別喜歡湛江的海鮮。 研究民俗文化的學者,是廣東省民俗文化研究會理事、湛江市非遺保護中心專家、作家梁政海。著作有《中國雷公寓言集》等。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