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
使用退熱藥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退熱藥,顧名思義,發(fā)熱才需服用。有的父母怕小兒發(fā)熱,在小兒不發(fā)熱時也給服用退熱病,以便預防發(fā)熱。這是不對的。當小兒不發(fā)熱時,服用退熱藥,小兒出汗過多,丟失過多電解質,造成低體溫,失鹽失水出現(xiàn)虛脫,甚至休克。
小兒發(fā)熱不同于成人,不要忘記物理降溫,尤其是嬰幼兒,物理降溫速度快,副作用少,優(yōu)于藥物降溫。
小兒汗腺不發(fā)達,不易“發(fā)汗”切莫給小兒多穿多蓋“捂汗”,這樣不但不能降溫反而使小兒體溫聚升,甚至造成高熱驚厥。
服用退熱藥間隔時間一般不超過4-6小時。當體溫降至已?;蜉^前下降后,也應4小時后測量體溫,及時發(fā)現(xiàn)小兒發(fā)熱,不要等到小兒再次出現(xiàn)高熱時方服用退熱藥,以免出現(xiàn)高熱驚厥。
服用退熱藥時,藥物劑量可靈活掌握,中度發(fā)熱按說明書推薦劑量,高熱或超高熱時可適當增加劑量,中度認下發(fā)熱可減少劑量。
小兒發(fā)熱一定要頻飲水,稍增加食鹽攝入量,飲料不能代替白水。
止咳、祛痰、平喘
止咳藥
咳嗽是一種保護性的呼吸道反射,可將異物(痰液等)從氣管、及氣管中排出,使呼吸道通暢,因此,輕度咳嗽一般不需用藥,但咳嗽過頻過重,則應及時治療,減輕患兒痛苦。對于頑固的咳嗽可在醫(yī)生指導下使用鎮(zhèn)咳藥代表藥有:咳必清、咳快好、美沙芬等。
祛痰藥:
痰是呼吸道粘膜的分泌物,可因炎癥增加阻塞呼吸道引起咳嗽,祛痰藥可衡釋粘液,促使呼吸道中的液體流出。
祛痰藥一般副作用較多,較少給小兒使用。
平喘藥:
哮喘、喘息是小兒易出現(xiàn)的癥狀,代表藥有氯喘、喘定、舒喘靈、嗽必妥等。此類藥不推薦給兒童使用。
以上鎮(zhèn)咳、祛痰、平喘藥既然不宜用于兒童,為什么在小兒常備藥中提起呢?主要是提醒父母,止咳、祛痰、平喘藥要盡量避免使用。
那么小兒咳嗽、喘用什么藥好呢?醫(yī)生推薦使用中成藥或一些復方制劑,即便其中含有上述幾類藥物成分,量也較小。廠家在制作過程中也考慮到了,小兒服用小兒類止咳祛痰平喘藥比較安全。
常用的有:小兒咳喘靈沖劑、小兒咳喘靈口服液、兒童清肺口服液,小兒黃龍咳喘沖劑、小白止咳糖漿、密煉川貝糖漿、蛇膽川貝液等。
服用止咳、祛痰、平喘藥時注意:
此類藥大都是對癥藥,治標不治本,應治療疾病本身,如肺炎、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等,若沒有其它病癥,可單獨使用。若效果不好,應及時看醫(yī)生。
有的父母見小兒咳喘較重,心情急切,不按說明書服用,過量,超大劑量使用,這是不對的,藥物都有其不良反應,毒副作用。不應過量服用。
止瀉藥
腹瀉是小兒常見疾病,引起小兒腹瀉的原因多種,當服用止瀉藥時,應注意病因治療。
可備用的腹瀉藥:思密達、鞣酸蛋白、參嶺白術散、小兒瀉速停等。
細菌性腹瀉應使用抗菌素。
病毒性腹瀉可使用抗病毒藥。
生理性腹瀉應注意飲食狀況。
服用止瀉藥時應注意:
小兒腹瀉是兒童常見病,多發(fā)病,如不及時治療可因脫水,中毒等而危及患兒生命。所以,不能忽視小兒腹瀉,特別是急性水性便中毒痢疾,長期遷延腹瀉。應及時看醫(yī)生。注意補充水、電解質,不提倡饑餓療法治小兒腹瀉,以免造成小兒營養(yǎng)不良。
小兒腹瀉病的飲食治療和護理有時比藥物還重要,要加強綜合治療。
不要忽視口服補液鹽的作用。小兒腹瀉丟失大量水、電解質,口服補液鹽可補充之。
如沒有確切的感染證據(jù),不要濫用抗菌素,以免引起腸道菌群失調,而加重腹瀉。嚴重者導致霉菌性腸炎。
不要來用肌注藥物的途徑來治療小兒腸炎。
如果小兒無嘔吐,能順利喂給口服補液鹽,病情較輕,無明顯脫水,盡量口服補液,以免因群脈劑補液給小兒帶來痛苦和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