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緣中琴聲,月皎波澄。人們神怡心曠之際,耳邊一陣微風忽起伏。遠遠傳來縷縷琴聲,悠悠揚揚,一種情韻卻令人回腸蕩氣。雖琴聲如訴,所有最靜好的時光,最燦爛的風霜,而或最初的模樣,都緩緩流淌起來。而琴聲如訴,是在過盡千帆之后,看歲月把心跡澄清,是在身隔滄海之時,沉淀所有的波瀾壯闊。在懂得之后,每一個音符下,都埋藏一顆平靜而柔韌的心靈。
相遇的甜蜜、孤單的苦澀,都是你我的回憶。繽紛、透明,令人玄感沉醉的詩調,屬于你的音樂情歌!帶你夢回初戀、夢回家園、夢回那生命的朝露,在琴音的懷抱中甘甜休憩——純美的鋼琴聲、訴盡無限。優(yōu)雅的鋼琴演奏,能喚回你對那些曾經愛過的地方的美好回憶.........
鋼琴聲如天籟,奏出心中最柔軟的歌謠;鋼琴聲如澗溪,蜿蜿蜒蜒、百折千回;鋼琴聲如自然,不經雕琢、質樸渾然;鋼琴聲如美玉,溫潤柔和,貼近心靈;鋼琴聲如心聲,它詮釋著彈奏者內心的波瀾起伏和心路歷程;鋼琴聲如泉水,行云流水般從指間傾瀉而下,配合著心的律動,靜默地溶入血液 。
鋼琴世界,用行云流水般的音符闡釋浪漫情懷。完美的音效、優(yōu)雅的演奏,給你純凈浸心的音樂享受!
鋼琴與小提琴,古典吉他并稱為世界三大樂器。
人們口中所說的樂器之父就是鋼琴,而樂器之母是小提琴,樂器王子是古典吉他。
在世界各國的成千上萬種古今樂器當中,現代鋼琴被眾多的音樂家們譽為“樂器之王”。這不僅是由于它的體積最大、內部結構最復雜,更主要的還是由于它優(yōu)良全面的性能和廣泛的用途都是其他任何樂器(除為數不多的教堂、音樂廳中的管風琴外)無法與之相比擬的。
在歐洲,大約14——18世紀之間,曾流行過兩種鍵盤樂器,一種叫擊弦鍵琴,一種叫撥弦鍵琴(又稱大鍵琴、羽管鍵琴)。這兩種樂器都因被認為是鋼琴的前身而被我們稱為古鋼琴。兩種古鋼琴的發(fā)音原理互不相同,但有一個共同的弱點,就是:完全不能或幾乎不能隨手指觸鍵的不同力度彈出強弱不同的音來。雖然有這樣的弱點,但古鋼琴作為鍵盤樂器,已經具備了將不同的音、不同的曲調同時結合起來的功能。當不同的音、不同的曲調同時(不是先后)結合起來時,音樂就變成多聲的、復合的、立體的了,這無疑是人類音樂思維的深化。鍵盤樂器的優(yōu)點就在于能夠適應這種深化的需要。同時也反過來為多聲音樂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
那時的歐洲音樂,恰好是復調音樂迅速演進的時代。相應的,古鋼琴也盛行了幾百年。許多作曲家都為古鋼琴作曲。例如巴赫、享德爾和斯卡拉蒂的鋼琴曲,都是為古鋼琴的。海頓、莫扎特的大量作品和貝多芬的一些作品,也都是為古鋼琴作的。另外,古鋼琴還有它特有的纖巧的音色。所以在古鋼琴普遍被現代鋼琴取代之后,到了十九、二十世紀之交,甚至在當代,又有少數鋼琴家重新提倡使用古鋼琴。今天, 許多型制的電子琴也都設置古鋼琴的音色(Harpsichord),就是這個緣故。
樂器的演進,是伴隨著音樂創(chuàng)作的深化而變化的。而音樂創(chuàng)作的深化,就在于更細膩、生動地表現出人們內心對無限豐富的大自然和社會生活的感受,以及由此而來的無限豐富的感情色調及其變化。這時,缺少力度變化和對比的古鋼琴,就不能完全滿足音樂藝術發(fā)展的需要了。新的鋼琴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的。
世界上第一臺鋼琴,由意大利人克里斯托弗里(B·Cristofori)于1710年前后在佛羅倫薩制造出來,當時取名為“弱和強”(Piano e forte)。后來,幾乎所有語種都稱鋼琴為Piano,就是Piano e forte的簡稱。中文稱Piano 為鋼琴,這倒是中國化了的名稱。
僅從鋼琴本名為“弱和強”這一點已經說明:演奏者能隨心所欲地彈出弱、強、漸弱、漸強、突弱、突強等等力度變化、對比,這是鋼琴的發(fā)音原理與古鋼琴的根本不同之處。這一點不同,對鋼琴演奏藝術的發(fā)展,對鋼琴曲創(chuàng)作的推動,都有重大意義,這已由后來的鋼琴音樂史所驗證??死锼雇懈ダ锏木薮筘暙I,就在于此。萬事開頭難,盡管他制造的那臺鋼琴與我們今天常見的三角鋼琴(即平臺式鋼琴)和立式鋼琴相比,還是大不相同的,但畢竟Piano是在克里斯托弗里手里誕生的。后來的幾百年間,又經各國無數的能工巧匠,從型制、結構、材料、音域、音色、音量等等方面不斷予以改進,才成為今天的樣子。
這中間,另一件對鋼琴藝術乃至整個音樂藝術的進步都有深遠意義的事,就是十二平均律的普遍應用。所謂十二平均律,就是一個八度內的十二個半音里,所有相距半音的兩個音之間的“距離值”,都是相等的,這是其他任何律制都不具備的特點。這個特點的優(yōu)越性,在于音樂從此可以“暢通無阻”地自由轉調和方便地應用和聲技巧。由此,音樂的多聲思維才飛上了前所未有的可以自由翱翔的廣闊天空。
十二平均律的最早發(fā)明者是我國明朝的大數學家、天文學家、樂律學家朱載堉。依據史書,他最遲已于1584年之前創(chuàng)立了十二平均律這一偉大的律學理論,但由于受到當時社會條件的限制,并未在我國推廣應用。在音樂實踐,特別是音樂創(chuàng)作中,最早成功的證實了十二平均律的優(yōu)越性并預示出光輝前景的,是德國的巴赫。他于1722年寫了一部《平均律鋼琴曲集》(原名為《平均律鍵盤曲集》),使用了全部24個大小調,1744年又完成了同樣應用24個大小調的第二部。這兩部曲集,被信仰基督教的西方音樂家稱為音樂藝術的“舊約全書”,足見其在音樂文化上經典性的價值和意義。
鋼琴英文名是Piano,Piano是pianoforte(有強弱變化的哈潑西考特) 的簡稱原名:哈潑西考特. 其機械裝置有:鍵盤,擊弦機,琴槌, 制音器,琴弦和踏板?,F代鋼琴的鍵盤達七個八度,最低音為A2;也有再加一個小三度的,最高音為c5(88鍵)。 鋼琴第一次用于獨奏樂器是在1768年J.C.在英國的一次演出。 現代鋼琴因形狀和體積的不同,主要分為立式鋼琴和三角鋼琴。音樂會所用的大三角鋼琴是樂器中的龐然大物,有9英尺長,最重的可達79噸。迄今為止最昂貴的鋼琴是一架1888年生產的斯坦威(steinway)牌 三角鋼琴,1980年在紐約以18萬英鎊的高價被拍賣。鋼琴因其獨特的音響,88個琴鍵的全音域,歷來受到作曲家的鐘愛。在流行、搖滾、爵士以及古典等幾乎所有的音樂形式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立式鋼琴價格便宜,占用空間小,成為愛好者的購買對象。三角鋼琴(grand piano)則用于大型演出或專業(yè)人士。立式鋼琴采用一種琴弦交錯的設計方案,有效地節(jié)約了高度與厚度。在此之前的立式鋼琴高度達2.4米。現在的只有1-2米高。三角鋼琴有 2.7米長。 應用譜號:高音部:高音譜號,不移調記譜; 低音部:低音譜號,不移調記譜。 結構組成:由琴弦列、音板、支架、鍵盤系統(tǒng)(包括黑白琴鍵和擊弦音棰)、踏板機械(包括頂桿 和踏板)和外殼共六大部分組成。 使用材質:琴弦列:高、中音琴弦由鋼絲制成;低音琴弦由鋼絲加上紫銅纏絲制成。音板:木質結構。 木材要求質地柔軟、有彈性、易傳導振動,以白松或 梧桐為最佳。支架:包括鑄鐵支架和木支架兩部分。鍵盤系統(tǒng):黑白琴鍵由象牙或電木制成;音棰常用木制。 踏板機械:金屬結構。外殼:漆飾木板結構。樂器特色:音域寬廣,音量宏大,音色變化豐富,可以表達各種不同的音樂情緒,或剛或柔,或急或緩 均可恰到好處;高音清脆,中音豐滿,低音雄厚,可以模仿整個交響樂隊的效果.
鋼琴是一種鍵盤樂器,用鍵拉動琴槌以敲打琴弦。從十八世紀末以來,在歐洲及美國,鋼琴一直是最主要的家庭鍵盤樂器。鋼琴發(fā)源于歐洲,十八世紀初,意大利人克里斯多佛利(Bartolommeo Cristofori)發(fā)明的一種類似現代鋼琴的鍵盤式樂器。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
“在所有樂器中,鋼琴最像機器。它簡直就是一種機器,人用手操作的機器。其尊容談不上優(yōu)美,故此畫家們很少讓它入畫。然而人機結合,人機相遇,它忽地靈通了!能彈了貝多芬,如哲人之沉思雄辨;彈肖邦,如吟詩;彈德彪西,如作畫。它竟兼有了詩人、畫家、哲人、鼓動家的功能。尼采、托爾斯泰、阿道爾諾們愛之,彈之,當然不是沒有緣故了?!?“想想看吧,世無鋼琴,我們也就沒有莫扎特的二十幾部鋼琴協(xié)奏曲了;也就沒有貝多芬的奏鳴曲了;沒有肖邦的那些鋼琴詩了;德彪西的‘鋼琴畫’也就不可得而賞之了。那人間將是何等的荒涼、寂寞!”辛豐年先生在《鋼琴文化300年》中的論述不但精辟地道出了鋼琴的外型、內涵和精神,更道出了鋼琴不可或缺的社會功能。
鋼琴之所以成為樂器大家族中的“王者”,是人類的精神文明及科技文明的發(fā)展所賦于它的,鋼琴作為樂器的出現,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需求,鋼琴的發(fā)展更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人類社會精神生活不斷發(fā)展的狀態(tài)。鋼琴作為物質基礎,為音樂家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條件,音樂家創(chuàng)造發(fā)展的鋼琴文化又促進鋼琴結構功能的進一步成熟。由此我們說鋼琴是鋼琴文化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解鋼琴、認識鋼琴,也就成為了一個音樂人認識鋼琴文化的必須了。 通常人們認為鋼琴有近300年歷史,即1709年由意大利制琴大師B·克里斯托福里所創(chuàng)制的現代鋼琴的前身。在以后的200多年,又不斷改進完善,方成為今天我們看到的現代鋼琴。然而,鋼琴的整個演變過程可以追溯到600多年前,即現代鋼琴出現之前,鋼琴已存在了300多年,我們稱這一階段的鋼琴為古鋼琴?,F代鋼琴的前身只是1709年古鋼琴質的發(fā)展與飛躍。若沒有古鋼琴所發(fā)展的“量”的積累,也就不會產生1709年古鋼琴“質”的飛躍。
鋼琴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古埃及與古希臘的弦什(一弦琴)。將弦什的琴弦不斷增加,逐漸形成了多弦樂器。進而多弦樂器又演變成兩種演奏形式的樂器。一是以手指撥動琴弦發(fā)音的多弦樂器。后與鍵盤結合成為撥弦古鋼琴。另一種是以手指撥動琴鍵,裝置于鍵尾的小槌擊弦發(fā)音的古鋼琴。這兩種樂器都是現代鋼琴的鼻祖,故統(tǒng)稱之為古鋼琴。
撥弦古鋼琴——哈普西科德(Harpsichord)在音源與演奏形式這兩大特征上,都與擊弦古鋼琴有著完全相同的特征。就是外型上也基本一致,乃至今天我們僅從外型上難以分辨它們是哪一種琴。兩種古鋼琴在外型、音源、演奏特征上是一致的,但它們演奏所發(fā)出的聲音效果則完全不同。這是由于激發(fā)琴弦方式的不同使然。撥弦古鋼琴是在鍵盤的尾端裝有撥弦的裝置,其撥弦的撥子是以金屬薄片包裹皮革制成,也有使用禽鳥的羽翎作為撥片,故也稱這種琴為羽管鍵琴。按動音鍵而撥弦,十指可同時并用,彈奏出各聲、復調音樂。這種激發(fā)音弦的方式有其不可克服的缺點。首先,撥弦的方式使其音量、音色難以變化,且不可克服在撥動弦時產生撥動噪音。又由于撥片在琴弦上停留的時間不可能如擊弦弦槌在琴弦停留的時音那樣短促(0.3秒),所以琴弦不能充分振動,聲音較弱而短促。這些缺點決定了它音樂表現力的不足。但其纖細而韻味十足的音色自有其獨特之處,在古代的宮廷室內樂為代表的音樂形式盛行時,這種獨具特色的音質有著無可替代的功能,其能在音樂歷史舞臺中風光300來年就證明了這一點。
擊弦古鋼琴稱為科拉維科德(Clavichord),它無論從音源、演奏形式、激發(fā)琴弦的方式都更接近現代鋼琴。但是由于它的結構過于簡單,一沒有三級杠桿的傳動方式;二沒有擊弦后立即脫離琴弦的裝置;三不能快速連續(xù)彈奏;四沒有現代鋼琴所具有“軟中硬”的弦槌。以上4個方面正是現代鋼琴擊弦機鍵盤的主要特征。由于上述原因,擊弦古鋼琴的音量小而纖細,具有一種恬淡的金屬音色,有些像敲擊鋼片琴的聲音特色,聽起來也有其迷人之處。在小范圍的室內樂作品中有著其它樂器所難以替代的聲音效果,乃至在1709年現代鋼琴問世后仍在歐洲樂壇上活躍了100多年。隨著現代鋼琴的不斷完善、社會生活的快節(jié)奏而出現的爵士樂、搖滾樂的需要,古鋼琴——似柔弱纖細而又羞澀的貴婦人——也只能歸隱于現代社會舞臺的大幕之后了。 自19世紀中、末葉歐洲又興起了復古之風,歐洲各大中城市保存完好的輝煌古建筑群落、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美術、音樂……等古典文化藝術長久的生命力使古鋼琴又再著盛裝,走上舞臺。這正是我們人類在快速前進的路途之中回首望去所發(fā)現的不該丟棄的寶貴財富。于是巴洛克時期的音樂重新奏響,古鋼琴又翻開了新的篇章。誠然它不占據現代音樂舞臺的主流,但是我們相信,它將為我們的精神生活增添晚霞的壯美。這些古老的文化遺產當然不應被遺棄,因為它不僅為我們的生活增添了夕陽的壯美,使我們看到人類的先祖?zhèn)兯鶆?chuàng)造的文化,同時我們也更清醒地看到了現代樂器之豐富,現代樂器之王者——鋼琴,那時,如日中天的輝煌。
17世紀到18世紀間,撥弦古鋼琴在當時的音樂生活中有著相當顯赫的位置,可以說是它的全盛時代。至18世紀初,歐洲大陸音樂迅速發(fā)展,音量弱小的撥弦古鋼琴已不能滿足當時音樂家們的需要,因而逐漸被音量洪大的鋼琴所取代。
鋼琴的發(fā)明者是巴爾托洛奧.克里斯托福里,他是意大利佛羅倫薩美第奇家族的一位樂器制作師。1709年,他以撥弦古鋼琴為原形,制作出一架被稱為具有“強弱音變化的古鋼琴”他在鋼琴上采用了以弦槌擊弦發(fā)音的機械裝置,代替了過去撥弦古鋼琴用動物羽管波動琴弦發(fā)音的機械裝置。從而使琴聲更富有表現力,音響層次更豐富,并能通過手指觸鍵來直接控制聲音的變化。在克里斯福里的第一架鋼琴出現后的一百年里,撥弦古鋼琴仍為人們所應用,但更多地是為演奏特定作品而使用。故以弦槌代替撥弦發(fā)音就成為當時鍵盤樂器的主要特色,亦是鋼琴的標志與象征。 1709年后,克里斯托福里又進一步改革了原來擊弦機的結構,他在這部機械中安裝了一種與現代擊弦機的復震杠桿系統(tǒng)近乎完全一致的起動杠桿,使擊弦速度比原來加快了10倍,而且可以快速連續(xù)彈奏;音域也增加為4組;可以說這就是現代鋼琴的雛形。他的這一發(fā)明為以后的鋼琴制作師們打開了通往成功之路的大門。但遺憾的是,克里斯托福里的發(fā)明并沒有得到他的意大利同行們及當時演奏家們的注意,卻在異鄉(xiāng)得到了繼承和發(fā)展。
德國管風琴師、制作師戈特弗里德.西爾伯曼,在1730年根據一份繪制極不準確的意大利鋼琴草圖,借鑒克里斯托福里的發(fā)明,制造出德國第一架鋼琴。他把這架琴送到音樂大師巴赫那里鑒定,巴赫卻不屑一顧,只是說道:“觸鍵太重,高音音色太弱?!?,但他還提出了一些建議。在采用了巴赫的建議之后,于1747年又加以革新。同年,巴赫在波茨坦進宮晉見腓特烈大帝時彈奏了西爾曼的新型 鋼琴。
西爾曼對鋼琴改革的主要貢獻在于對鋼琴制音器的運用。他利用手動音拴使全部制音器離弦,以使鋼琴的音響效果更豐富并具有一種神秘的色彩。對于我們今天的演奏家來說,這種性能在現在鋼琴中是用腳迅速而敏捷地控制著,很難想象當時是用手來操作的。
鋼琴雖誕生在意大利,卻在德奧和英國得以發(fā)展成長。至18世紀中葉,人們對鋼琴的制作工藝實行革新,以使其演奏性能日益完善。這一時期,西爾伯曼及其子弟在鋼琴的變革中起著主導作用。
西爾伯曼的名徒被稱為“十二弟子”,他們分別制造出兩種不同風格的鋼琴,即“維也納式擊弦機鋼琴”和“英國式擊弦機鋼琴”。他們具有不同的機械性能和不同的音響效果,由此形成兩大不同的鋼琴制作流派。這兩種流派,也對當時的音樂家們產生了具有歷史意義的影響。 “維也納式擊弦機鋼琴”的鍵盤觸感較輕,能夠彈出快速的音符,音色變化細微,在與管弦樂隊協(xié)奏時,音色對比清晰。這正符合莫扎特溫文爾雅又富有歌唱性的快板的音樂需要。
約翰內斯.楚姆佩是西爾伯曼的名徒之一,他于1760年來到英國,成為著名鋼琴制作師;他的產品被稱為“英國式擊弦機鋼琴”。這種鋼琴觸鍵感覺較重,但聲音渾厚深沉,正適合于克萊門蒂那堅實有力的音樂風格。 莫扎特和克萊門蒂當時是名聲同噪的鋼琴演奏家,由于他們演奏風格的不同,他們分別使用結構各異的維也納式和英國式鋼琴。1789年1月,莫扎特和克萊門蒂在維也納奧國國王的王宮里舉行了世界上第一次鋼琴演奏比賽,成為轟動一時的大事。這次比賽對提高鋼琴在諸樂器中的地位起了重要的作用。
鋼琴在它誕生的頭一個世紀中經歷多次改良。雖然開始它被形容為是鍋爐工制造出的粗陋機械,少有優(yōu)雅之色,在表現細膩的情感上遜于撥弦古鋼琴和擊弦古鋼琴;但隨著時代的變遷,音樂由巴羅克風格向古典主義演變,聲音尖銳、古板、缺乏生機的撥弦古鋼琴被音響豐富、細膩、洪亮的鋼琴所替代。到18世紀后期鋼琴已登上“樂器之王”的寶座。
3.現代鋼琴
現代鋼琴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為直立式鋼琴(upright piano),一為三角平臺式(grand piano)。直立式里有標準尺寸及小號直立琴,三角平臺琴則有許多尺寸,從最小到演奏會使用的大型平臺鋼琴。早期鋼琴中還有一種長的四方形樣式及直立起來的三角形鋼琴。鋼琴基本上有八十五至八十八個琴鍵,鋼琴有二至三個踏板,最重要的有兩個,一個在右,叫強音踏板,促使所有斷音裝置被解除,令任何弦被擊時能自由地震動,直到踏板被解放;在左邊的叫柔音踏板,是一個能造出柔和的聲音的踏板。
4 自動鋼琴
自動鋼琴最初形式(出現在19世紀末)是在普通鋼琴前加用一部可移動的“演奏器”(player),外形極似一架小型足踏簧風琴,有一排65-88個“木手指”置于普通鋼琴鍵盤上方。演奏器用打孔紙卷(打孔位置與鋼琴譜相符)操縱;用足踏風箱鼓風,風通過紙卷緩緩轉動的紙卷上的孔位,驅動機械連動相應的“木手指”擊琴鍵奏出音樂。此后又有設計將外附的演奏器直接裝置于鋼琴內部,并可控制速度、力度、踏板等。自動鋼琴在20世紀20年代的歐洲曾廣為流行于家庭娛樂,有過兩年內生產50萬臺的紀錄;至30年代由于無線電及唱機的興起,才漸被淘汰。但因為紙卷打孔在數量上不受人手十指的局限,鋼琴上的音數和音域都可盡量發(fā)揮運用,故自動鋼琴仍受現代作曲家的青睞。拉赫瑪尼諾夫、德彪西、馬勒、格什溫、施
特勞斯都曾為這一樂器寫作樂曲,制成紙帶,供演奏使用。
現代自動鋼琴(出現在本世紀80年代) 隨著電子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用集成電路和CPU控制鋼琴自動演奏裝置成為可能。用此基本原理投入鋼琴自動演奏器的世界知名企業(yè)有美國的PIANODISC、日本的YAMAHA以及美國的QRS公司。其原理是利用計算機MIDI信號原理,把鋼琴鍵盤的速度和力度信號以及記譜法轉換成特定讓自動鋼琴CPU能識別的信號,驅動40V電力信號,讓安裝在鍵盤底端的動力部分推動鋼琴的榔頭發(fā)出聲音。隨著采樣率的進一步提高,鋼琴演奏的表現力大大豐富。在推動自動鋼琴中國本土化的進程中,上海泛音鋼琴技術中心、北京樂器研究所等企業(yè),為自動鋼琴的本土研發(fā)、技術引進做出了努力。
1. 踏板(Pedal):
是指鋼琴下面用足踩的踏板而言。它是鋼琴中除鍵盤外最重要的配件。1711年意大利樂器制造家克理斯多佛利(Bartolommeo Cristofori)在改造鋼琴時發(fā)明的。
主要分為三個部分:
1)制音踏板(Damper Pedal):右踏板,也叫做延音踏板,又叫共鳴踏板。
是英國人布勞馬(John Broadwood)于1783年發(fā)明,通常是鋼琴下最右內側的踏板,當延音踏板被壓時下,平時壓在弦上的制音器(Damper)立即揚起。使所有的琴弦延續(xù)震動,將踏板放開后,所有的制音器又全部壓在琴弦上制止發(fā)音。由于按下制音踏板會使琴聲在一定程度上擴大,故又稱強音踏板(Loud Pedal)。
2)柔音踏板 (Soft Pedal):左踏板,也叫做弱音踏板(ulna cord) 。
在平臺式鋼琴里,踩下柔音踏板時,琴槌會立刻向旁推移,使音量減少,并使聲音變得非常清純、柔和。琴槌移近琴弦,藉以減輕沖力,減少打擊的長度與強度,使音量變小。它的作用就不僅是幫助演奏者彈得更弱,也是為了增加聲音的柔和,并除掉音質中任何敲擊的成分。左踏板往往被比作"旋樂演奏者的弱音器"。
3)持音踏板(Sostenuto Pedal):中踏板,延長音踏板(sostenuto)。
具有特殊性能的踏板。它有著令聲音或弦的振動持續(xù)下去的作用。但由于持音踏板使用機會少,所以現在的找持音踏板的構造和作用都有所改變。大部分現代鋼琴的持音踏板被踩下時,一塊活動的絨布會夾在琴槌和琴弦之間,使音量變得極細和模糊還變悶。通常只使用于夜間或清晨彈奏鋼琴之時,以免驚擾鄰居的安寧。
2.調音釘(Tuning Pins):
是一些能夠用特制扳手扭動旋轉的釘狀螺栓。它的旋床是有鎖口的特制高碳鋼,因而琴弦能牢固地繞在弦軸釘上,致使音準在琴弦高強度拉力作用下能長期保持并穩(wěn)定下來。
3.琴槌(Hammer):
外包著高品質的毛氈或絨布,由于這層「皮膚」多是羊毛造的,因而又稱羊毛槌。它本身連著琴鍵,當琴鍵被按下時,琴槌便會打落琴弦上并借著琴弦的振動使鋼琴發(fā)出聲音。因此,它的作用是用來敲擊被調音釘緊扣著的琴弦。
4.制音器:
制音器是與弦緊貼著,用來阻止弦的震動。例如當鋼琴上的琴鍵被按下時,鋼琴內部的琴槌會打在一條條用銅制造的琴弦上,借著琴弦的震動發(fā)出聲音。
5.琴膽(Action):
琴膽連接著琴鍵和琴槌,是整部鋼琴的靈魂和最重要的配件。
6.響板(Soundboard):
響板位于鋼琴內部最后面的一塊大金屬鋼板,它連著調音釘,緊貼著琴弦,當琴弦被引發(fā)振動而發(fā)出聲音時,響板會使聲音產生雙重共鳴,即將聲音透過響板反射以及擴大出來.
7.琴鍵(Keyboard):
整個琴鍵都是由黑鍵和白鍵組合而成
鋼琴是昂貴的樂器,因此在選購時必須十分小心。選擇鋼琴的最佳途徑就是要特別注意音色、觸感、調
音穩(wěn)定性、耐久性、外觀及張力六個方面。
1.音色:要選擇具有豐富清晰而且持久的音色,從極度輕奏的樂段到非常響亮的樂段,動態(tài) 范圍都要廣,音色特性要在整個鍵擊聲范圍內保持和諧平衡。最好的鋼琴是響板能設計成一個永久冠形,在全長方向上再用數條肋木來加以保護,這樣就能夠使樂器的使用壽命增長了。
2.觸感:觸感要既能令初學者感到舒服,又能令有造詣的演奏者感到得心應手。鋼琴插入了微細的鉛塊,以用來保持琴鍵觸感的平衡。改進觸感的另一關鍵問題就是要采用既準確又無故障的擊弦機構。若鋼琴的零件公差能達到五百分之一毫米,其結果就是音量能平均,觸感均勻,更能減少維修的次數.
3.調音穩(wěn)定性:每臺鋼琴都要作定期的調整,而造成鋼琴走音的原因之一就是弦所受的巨大張力?(約20噸)。因此鋼琴的后架結構要經過精心的設計,去提高抗應變的效率和延長調整的間隔期。調音針和調弦的方法也是能夠提高調音的穩(wěn)定和準確性。
4.耐久性:一般家庭的財產之中恐怕沒有比鋼琴更經久耐用的了,這就為何耐久性對鋼琴是很重要的緣故。誰都希望鋼琴的性能、聲音與外觀能長期地保持不變,鋼琴的耐久性好,是要通過精心地選擇材料,使用先進的生產設備(包括最新的科學數據和聲學專門知識)以及在整個制造過程中進行極嚴格的品質管理才能實現的。
5.外觀:因為鋼琴在家里往往是最引人注目的 "家具",所以大部分的人均極重視鋼琴的外觀,因此在選擇鋼琴時,就要先考慮一下將要放置鋼琴的房間,然后再挑選出最適合自己的鋼琴式樣。
6.張力(Tension):琴弦要被調音釘拉緊,這樣,琴槌打在弦上才能發(fā)出聲音。而張力就是指琴弦被拉緊的程度。
另外:初學者一般會誤認為大型號鋼琴很“響”而選購中小型鋼琴。鋼琴的音量是由使用者的演奏方法和技巧來控制的,很多人說:“家里面積小,大型號鋼琴聲音太大、太吵”,這種說法并不科學。鋼琴型號和放置空間大小需要考慮,但根據演奏者的具體需求,小房間作適當的隔音處理,只要不影響其他人,也可以使用大型號鋼琴。型號越大,音質可以做到越飽滿,音樂表現力就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