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在线网址_gv天堂永久网站在线观看_亚洲国产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中文字幕欧美亚日

我要投放廣告
  • 0
    回復(fù)
  • 19298
    閱讀
  •     
  • 字體大?。?a style="cursor:pointer" onclick="$Obj('cmt1').style.fontSize='12px'">小 發(fā)表于:2011-10-22 10:03
    吳川人才輩出,細(xì)數(shù)吳川的歷史名人

        吳川人才輩出,既有騷人墨客,也有仁人志士。如宋代進士鞠杲、林廷,粵西唯一的狀元林召棠,中國首任駐美大使陳蘭彬,清代詩翁李文泰,還有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龐雄,愛國將領(lǐng)張炎將軍,國民政府廣東省主席李漢魂。 解放后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原副部長劉華秋等。


      吳川歷史上計有進士十八人,翰林二人,欽賜翰林三名,舉人一百六十六名。如宋進士霞街始祖林永、李屋巷始祖李凌云,元江淮指揮使劉承忠將軍,明進士林廷獻,清狀元林召棠,粵東七才子之一林聯(lián)桂,中國首任駐美大使陳蘭彬,清瓊州督撫彭玉將軍,清廣東水師提督竇振彪將軍,名標(biāo)儒林傳之吳懋清,清才子李文泰。他們之中有位列尚書、御史、道臺、知府、知州、知縣、教諭等職,多達(dá)數(shù)百人且大都政聲卓著、清正廉明。清朝武官有十四總兵,兩提督。


      李凌云:李屋巷李族始祖,南宋解元。為三柏始祖李穆公之長子,李穆公原籍福建省漳州府龍溪縣錢山村人,乃北宋乙丑狀元。李凌云高中解元后,恬淡不仕,承父教鞭,重建“極浦亭”,隱居設(shè)帳,傳播文明。
      劉承忠:元朝末年任江淮指揮使,當(dāng)時江淮地區(qū)大旱,蝗蟲成災(zāi),劉承忠率領(lǐng)鄉(xiāng)民奮勇?lián)錅缁葹?zāi),立下大功。元亡后,承忠投河而死。江淮人民為紀(jì)念他的功績,尊他為“劉猛將軍”,建廟祭祀。公元1724年(清雍正二年),皇帝詔令全國各省、府、州、縣,建“劉猛將軍廟”,每年春秋祭祀。
      麥為儀:(1695~1762年)綽號劏狗六爹,吳川塘尾鎮(zhèn)院村麥屋人。六爹為清乾隆歲貢生(秀才)、廣東有名的阿凡提式人物。是一位機智勇敢、膽略過人、見義勇為、才思敏捷的大學(xué)者,一生敢于與貪官污吏、土豪劣紳及神鬼作斗爭。
      林懷蘭:吳川明代名醫(yī)。中國引種番薯第一人,商務(wù)印書館于1934年編印的《辭源》釋“番薯”一詞的注解:“其本出于交趾(今越南),吳川人林懷蘭嘗得其種以歸,遍種于粵,因不患兇旱。電白縣有懷蘭祠,題曰番薯林公廟?!?/span>
      彭子衡:(1832~1883年)即彭玉,吳川振文大寨彭屋村人。曾任深圳大鵬九龍協(xié)副將、后任瓊州督撫,告授武顯將軍晉授“振威將軍”。彭玉一生仗義疏財,賑濟災(zāi)民,興辦學(xué)校,現(xiàn)振文中心小學(xué)乃由彭玉捐建的“振文書院”改建而成的。據(jù)《吳川縣志》載:彭玉曾數(shù)次用火輪船運米回吳川平賣賑災(zāi),救人無數(shù)。
      竇振彪:(1785~1850年)字升堂,吳川硇洲人,1826年署瓊州鎮(zhèn)總兵。1841年升廣東水師提督,同年調(diào)福建任水師提督。竇振彪一生,經(jīng)歷了嘉慶、道光兩個朝代,當(dāng)時中國處于封建社會的末期,處此內(nèi)憂外患的歷史環(huán)境中,竇振彪以其裝備落后的水師,積極維護國家和民族的利益。
      易傅伯:(1707~1767年)名易中,吳川板橋鎮(zhèn)上杭村人。1740年中武進士,1745年駐京任提塘官。易甚得和親王賞識,解組時,親王親贈墨跡及對聯(lián),聯(lián)云:“柳色煙相似,梨花雪不如”。他一生豪爽仗義,舉粵西人在京城有厄,他都慷慨以赴,聲名大振。易中詩文亦佳,有著作傳世,可謂文武全才。易三個兒子都中武舉人。易中墓在今吳川尖峰嶺,墓前有石牌坊,右額刻“山高”,左額刻“水長”,正中刻“圣旨”二字。
      吳懋清:(1774~1845年)字澄觀,號回溪,廣東吳川黃坡鎮(zhèn)水潭村人。公元1810(嘉慶15年)庚午科舉人。和海南定安縣張岳松(探花),邑人林召棠(狀元)交善,名噪一時。因以求天下賢者學(xué)益廣大,潛心撰述,至老不衰。博學(xué)多才,擅堪輿術(shù)數(shù)。
      林聯(lián)桂:(1774~1835年)初名家桂,字道子,吳川市塘綴鎮(zhèn)新村人。公元1828年(道光八年)中進士,“粵東七子”之一,曾任湖南綏寧知縣,后實授新化署晃州直棣廳通判,政聲卓著,極受上級器重,林聯(lián)桂著作等身。
      林召棠:(1786~1872年)字愛封,號市南,吳川市吳陽鎮(zhèn)霞街村人。林公17歲為秀才,公元1823年(道光三年)癸未科狀元及第?;实坶喥渚砦磁骸敖窨频靡患言?,一字筆誤偏旁,非關(guān)學(xué)問。”授職翰林院修撰。道光十一年,任陜甘正主考官;道光十三年,受聘肇慶府端溪書院主講,連續(xù)15年,弘揚文化;后回鄉(xiāng)寄廬于金蓮庵,終老泉林。
      陳蘭彬:(1816~1895年)字荔秋,吳川黃坡鎮(zhèn)黃坡村人,中國近代著名外交家,中國首任駐美大使。咸豐三年中進士,選拔為翰林院庶吉士。歷任太常寺正卿、宗人府丞,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資政大夫,是首任駐美國、西班牙、秘魯公使。為幼童出洋肄業(yè)局之“洋局”第一任正委員,帶領(lǐng)詹天佑等第一批留美學(xué)生官費赴美留學(xué)。
      龐雄:(1891-1911)字蘇漢,早年投入新軍,秘密從事革命活動。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中的吳川人。1909年(宣統(tǒng)元年)冬,與倪映典等策劃廣州新軍起義,1910年春起義失敗。赴香港,又東渡日本,歷經(jīng)南洋各島,準(zhǔn)備再舉。 1911年初歸國,參與籌備廣州起義(黃花崗之役),同年4月29日被俘,直認(rèn)革命不諱,遂遇害。葬于廣州黃花崗,為七十二烈士之一。
      張世德:(1893-1930年)名世德,吳川市塘綴鎮(zhèn)樟山村人,張炎堂兄,61師第9旅旅長。北伐時在湖南衡陽七塘戰(zhàn)役中陣亡,1930年犧牲后被追封為中將師長。在“八一”南昌起義時,世德隨葉挺參加起義。1929年提升為蔡廷楷師副師長、旅長,轉(zhuǎn)戰(zhàn)廣東。1931年,廣東軍政領(lǐng)導(dǎo)人陳濟棠等,撥款在樟山建世德中學(xué),以示紀(jì)念。
      張炎:(1902-1945年)又名巨炎,字光中,吳川塘綴樟山人。原國民黨十九路軍愛國將領(lǐng)。“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成立時任第四軍中將軍長。后被蔣介石密令委人殺害,解放后毛澤東主席簽字追認(rèn)張炎為革命烈士。
      李漢魂:(1895~1987年)字伯豪,號杰華,又號南華,吳川縣黃坡鎮(zhèn)嶺頭村人。國民黨抗日愛國將領(lǐng)。曾任國民政府廣東省主席、國民黨廣東省黨部主任委員、三十五集團軍總司令、第三戰(zhàn)區(qū)副司令長官、上將參軍長、內(nèi)政部長等職,可謂出將入相。
     
    喜獲0朵鮮花

    慘遭0個雞蛋
    分享到: QQ空間 新浪微博 開心網(wǎng) 人人網(wǎng)
      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