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自已是成長、成功的開始
認識世界的第一步就是認識你自己,只有我們真正認識了自己之后才能認識整個世界。而認識自己比認識整個世界要困難多了,給我們制造困惑的往往是我們自己。
禪院新來了一個小和尚,他積極主動地去見智閑禪師,誠懇地說:“我新來乍到,先干些什么呢?請前輩支使和指教?!?span>
智閑禪師微微一笑,對小和尚說:“你先認識、熟悉一下寺里的眾僧吧?!?span>
第二天,小和尚又來見智閑禪師,誠懇的說:“眾僧我都認識了,下邊該做什么呢?”
智閑禪師微微一笑,說:“肯定還有遺漏,接著去了解、去認識吧?!?三天后,小和尚再次來見智閑禪師,滿有把握的說:“所有僧侶我都認了,我想找點事情做。”
智閑禪師微微一笑,因勢利導的說:“還有一人,你沒認識,而且,這個對你特別重要!”
小和尚滿腹狐疑地走出禪師的禪房,一個人一個人地尋問著、一間屋間屋地尋找著。在陽光里、在月光下,他一遍遍地琢磨、一遍遍地尋思著。
不知過了多少天,一頭霧水的小和尚,在一口水井里忽然看到自己的影,他豁然頓悟了,趕忙跑去見老禪師……
<!--[if gte vml 1]> <![endif]--><!--[if !vml]--><!--[endif]-->
其實,世界上有一個人,離你最近也最遠;世界上有一個人,與你最最疏;世界上有一個人你常常想起,也最容易忘記。而這個人,就是你自己!
唐朝時在江西有一位獵人,他非常喜歡打獵,但卻厭惡出家人。
有一次,他追趕一只小鹿,小鹿為了逃命,慌不擇路,竟然跑到了馬祖道一禪師的禪院里。獵人直奔禪院而來。正好碰到馬祖禪師在寺院門口,那人下馬問馬祖道一禪師:“師父,有沒有看見一只小鹿從這里經(jīng)過?”
馬祖道一禪師反問:“你是什么人?為何追一只小鹿?”
那人回答:“我是獵人。”
馬祖禪師一聽來了興趣,接著又問:“那你一定懂得箭術?”
獵人很自豪地回答:“當然懂得。”
“那你一箭能射中幾只鹿?”馬祖問。
那人回答說:“一箭就射一只?!?span>
馬祖禪師說:“那你不懂得射箭術!”
那人愣了,有些莫名其妙,不服氣地問道:“難道大師也懂得射箭術?”
<!--[if gte vml 1]><![endif]--><!--[if !vml]--><!--[endif]-->
馬祖道一禪師反問他:“你不相信嗎?”
“不敢,不敢,”那人有些納悶,“請問大師一箭射幾只鹿?”
馬祖道一禪師平靜地回答:“我一箭能射一群?!?span>
那人有些驚訝:“它們都有生命,大師何必非要一箭射一群昵?”
馬祖道一禪師反問道:“射一只是射,射一群也是射,都有生命,有什么不呢?”獵人無言以對。
馬祖禪師接著說道:“你既然知道它們都是有生命的,你為什么只知道射 而不自己射自己呢?”
獵人聽后不禁出了一身冷汗,誠惶誠恐地說:“大師叫我自己射自己,我復下得了手呢?”
馬祖禪師說:“你已被困惑很久,今天是該覺悟的時候了?!?span>
獵人聽后,立即丟弓折箭,拔刀削發(fā),跪在馬祖道一禪師面前,決心皈依佛門。
在大雁山有一位佛光禪師,他在此修行禪定,研習禪道。佛光禪師很善于講法,他經(jīng)常把深奧的法理融入到生動的事例中,然后再用簡單的詩偈表達出來。
有一次,一位信徒來向他討教,說:“我曾聽說:供養(yǎng)百千諸佛,不如供養(yǎng)心道人。不知百千諸佛有何過?無心道人又有何德?”
佛光禪師用詩偈作答:“一片白云橫谷口,幾多歸鳥盡迷途?!?span>
禪師又解釋道:“只因多了一片白云,歸巢的鳥雀連回家的路都找不到了。因為供養(yǎng)諸佛,心思全在佛上,反而迷失了自己;供養(yǎng)無心道人,卻是以無心無念而超越一切。百千諸佛固然無錯,可無心道人更能清醒地認識自己?!?span>
信士又問道:“既然寺院為清凈之地,為何還要打鼓敲木魚?”
佛光禪師仍用詩偈回答他:“直須打出青霄外,免見龍門點頭人?!鼻鍍舻乃略核郧么蚰爵~、撞擊皮鼓,另有其深義。魚在水中從不閉眼,所以敲木魚表示勤奮修煉,永不懈怠;打鼓,是為警示世人,消業(yè)增福。
信士又問:“在家既能學佛道,何必出家著僧裝?”
佛光禪師還是用詩偈作答:“孔雀雖有七色身,不如鴻鵠能高飛。”在家修行固然很好,但不如出家更能專心致志;孔雀的顏色雖然好看,卻比不上大雁能夠高飛千里!
信士聽后頓悟了其中的道理。
有一天,釋迦牟尼傳教時正走在一座風景秀麗的山上,迎面走來一群青年男女。
“尊者,您是否看見一個年輕的女子從您來的路上走過?”
釋迦牟尼無言地搖搖頭。
他們不清楚釋迦牟尼搖頭的意思,是表示沒有看見呢?還是表示不清楚那女子的模樣呢?于是大家便七嘴八舌地說開了。有的描述她臉蛋長得如何如何漂亮,有的描述她衣服穿得如何如何鮮艷……
從他們的話中,釋迦牟尼得知,原來這群結伴出來玩耍的年輕人,都是一對對夫妻。只有一個小伙子還沒有結婚,就帶了一個女子一起出游。
誰知這個女子非常貪心,趁大家玩得正在興頭上,就偷了那小伙子的錢和幾件心愛的東西,悄悄地溜走了。小伙子發(fā)現(xiàn)后,氣得嘴唇發(fā)紫。大家都很同情他,于是幫他一起四處尋找,發(fā)誓一定要抓到那個女賊。 釋迦牟尼耐心地聽完了他們的敘述,目光炯炯地注視著這群年輕人,語重心長地說道:
“年輕人?。∧銈冋夷莻€女子,花了這么大力氣,可以說是十分認真了。然而你們可知道,有一件非常重要的東西,更需要趕快找到不可!年輕人,你們想想看,是去找那個女子重要,還是尋找自己重要呢?”
年輕人張口結舌,陷入了沉思。
未曾生我誰是我?
生我之時我是誰?
來時歡喜去時悲,
合眼朦朧又是誰?
帖子
積分
粉絲
認識自已是成長、成功的開始
認識世界的第一步就是認識你自己,只有我們真正認識了自己之后才能認識整個世界。而認識自己比認識整個世界要困難多了,給我們制造困惑的往往是我們自己。
禪院新來了一個小和尚,他積極主動地去見智閑禪師,誠懇地說:“我新來乍到,先干些什么呢?請前輩支使和指教?!?span>
智閑禪師微微一笑,對小和尚說:“你先認識、熟悉一下寺里的眾僧吧?!?span>
第二天,小和尚又來見智閑禪師,誠懇的說:“眾僧我都認識了,下邊該做什么呢?”
智閑禪師微微一笑,說:“肯定還有遺漏,接著去了解、去認識吧?!?三天后,小和尚再次來見智閑禪師,滿有把握的說:“所有僧侶我都認了,我想找點事情做。”
智閑禪師微微一笑,因勢利導的說:“還有一人,你沒認識,而且,這個對你特別重要!”
小和尚滿腹狐疑地走出禪師的禪房,一個人一個人地尋問著、一間屋間屋地尋找著。在陽光里、在月光下,他一遍遍地琢磨、一遍遍地尋思著。
不知過了多少天,一頭霧水的小和尚,在一口水井里忽然看到自己的影,他豁然頓悟了,趕忙跑去見老禪師……
<!--[if gte vml 1]> <![endif]--><!--[if !vml]--><!--[endif]-->
其實,世界上有一個人,離你最近也最遠;世界上有一個人,與你最最疏;世界上有一個人你常常想起,也最容易忘記。而這個人,就是你自己!
唐朝時在江西有一位獵人,他非常喜歡打獵,但卻厭惡出家人。
有一次,他追趕一只小鹿,小鹿為了逃命,慌不擇路,竟然跑到了馬祖道一禪師的禪院里。獵人直奔禪院而來。正好碰到馬祖禪師在寺院門口,那人下馬問馬祖道一禪師:“師父,有沒有看見一只小鹿從這里經(jīng)過?”
馬祖道一禪師反問:“你是什么人?為何追一只小鹿?”
那人回答:“我是獵人。”
馬祖禪師一聽來了興趣,接著又問:“那你一定懂得箭術?”
獵人很自豪地回答:“當然懂得。”
“那你一箭能射中幾只鹿?”馬祖問。
那人回答說:“一箭就射一只?!?span>
馬祖禪師說:“那你不懂得射箭術!”
那人愣了,有些莫名其妙,不服氣地問道:“難道大師也懂得射箭術?”
<!--[if gte vml 1]><![endif]--><!--[if !vml]--><!--[endif]-->
馬祖道一禪師反問他:“你不相信嗎?”
“不敢,不敢,”那人有些納悶,“請問大師一箭射幾只鹿?”
馬祖道一禪師平靜地回答:“我一箭能射一群?!?span>
那人有些驚訝:“它們都有生命,大師何必非要一箭射一群昵?”
馬祖道一禪師反問道:“射一只是射,射一群也是射,都有生命,有什么不呢?”獵人無言以對。
馬祖禪師接著說道:“你既然知道它們都是有生命的,你為什么只知道射 而不自己射自己呢?”
獵人聽后不禁出了一身冷汗,誠惶誠恐地說:“大師叫我自己射自己,我復下得了手呢?”
馬祖禪師說:“你已被困惑很久,今天是該覺悟的時候了?!?span>
獵人聽后,立即丟弓折箭,拔刀削發(fā),跪在馬祖道一禪師面前,決心皈依佛門。
在大雁山有一位佛光禪師,他在此修行禪定,研習禪道。佛光禪師很善于講法,他經(jīng)常把深奧的法理融入到生動的事例中,然后再用簡單的詩偈表達出來。
<!--[if gte vml 1]><![endif]--><!--[if !vml]--><!--[endif]-->
有一次,一位信徒來向他討教,說:“我曾聽說:供養(yǎng)百千諸佛,不如供養(yǎng)心道人。不知百千諸佛有何過?無心道人又有何德?”
佛光禪師用詩偈作答:“一片白云橫谷口,幾多歸鳥盡迷途?!?span>
禪師又解釋道:“只因多了一片白云,歸巢的鳥雀連回家的路都找不到了。因為供養(yǎng)諸佛,心思全在佛上,反而迷失了自己;供養(yǎng)無心道人,卻是以無心無念而超越一切。百千諸佛固然無錯,可無心道人更能清醒地認識自己?!?span>
信士又問道:“既然寺院為清凈之地,為何還要打鼓敲木魚?”
佛光禪師仍用詩偈回答他:“直須打出青霄外,免見龍門點頭人?!鼻鍍舻乃略核郧么蚰爵~、撞擊皮鼓,另有其深義。魚在水中從不閉眼,所以敲木魚表示勤奮修煉,永不懈怠;打鼓,是為警示世人,消業(yè)增福。
信士又問:“在家既能學佛道,何必出家著僧裝?”
佛光禪師還是用詩偈作答:“孔雀雖有七色身,不如鴻鵠能高飛。”在家修行固然很好,但不如出家更能專心致志;孔雀的顏色雖然好看,卻比不上大雁能夠高飛千里!
信士聽后頓悟了其中的道理。
有一天,釋迦牟尼傳教時正走在一座風景秀麗的山上,迎面走來一群青年男女。
“尊者,您是否看見一個年輕的女子從您來的路上走過?”
釋迦牟尼無言地搖搖頭。
他們不清楚釋迦牟尼搖頭的意思,是表示沒有看見呢?還是表示不清楚那女子的模樣呢?于是大家便七嘴八舌地說開了。有的描述她臉蛋長得如何如何漂亮,有的描述她衣服穿得如何如何鮮艷……
從他們的話中,釋迦牟尼得知,原來這群結伴出來玩耍的年輕人,都是一對對夫妻。只有一個小伙子還沒有結婚,就帶了一個女子一起出游。
<!--[if gte vml 1]><![endif]--><!--[if !vml]--><!--[endif]-->
誰知這個女子非常貪心,趁大家玩得正在興頭上,就偷了那小伙子的錢和幾件心愛的東西,悄悄地溜走了。小伙子發(fā)現(xiàn)后,氣得嘴唇發(fā)紫。大家都很同情他,于是幫他一起四處尋找,發(fā)誓一定要抓到那個女賊。 釋迦牟尼耐心地聽完了他們的敘述,目光炯炯地注視著這群年輕人,語重心長地說道:
“年輕人?。∧銈冋夷莻€女子,花了這么大力氣,可以說是十分認真了。然而你們可知道,有一件非常重要的東西,更需要趕快找到不可!年輕人,你們想想看,是去找那個女子重要,還是尋找自己重要呢?”
年輕人張口結舌,陷入了沉思。
未曾生我誰是我?
生我之時我是誰?
來時歡喜去時悲,
合眼朦朧又是誰?
喜獲0朵鮮花
慘遭0個雞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