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是比較難講解的內(nèi)容,涉及到很多不能夠用話語表達的東西,很多書都說,冥想是不可以說,是不可以講的。但我們古代的老子說過:“道可道,非常道?!本褪钦f不可說的東西還是可以說出來的,盡管說出來的東西不是原來的東西,還是要去體會,盡量去闡述他。 在YOGA修行里面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字眼:DHYANA,冥想這個詞就來源于梵文的DHYANA。在古代把這個詞翻譯成“禪”,古代通過達摩祖師傳給中國,又由中國傳給日本,在日本叫ZEN。 在西方的語言里找不到DHYANA這樣的詞匯,只能翻譯成MEDITATION(心靈的藥物)來源于MEDICINE(藥物)?,F(xiàn)在的冥想來自于MEDITATION的翻譯,也會把MEDITATION翻譯成為靜心、靜修,基本上在網(wǎng)絡上把奧修的東西翻譯成靜心。 冥想課程就是禪的課程。冥想、禪是一種感知狀態(tài)。 冥想字面上的解釋:冥,就是泯滅。想,就是你的思維、思慮,冥想就是把你要想的念頭、思慮給去掉,找到感知。 冥想,大家都誤認為只有坐在那里才是冥想,甚至還專門為冥想設立了一堂課程,實際上隨時隨地可以進入無思慮的這種狀態(tài)。例如體位法、觀察呼吸也可以進入DHYANA(禪定),做體式的時候通過呼吸移動身體,當用呼吸移動身體,當身體達到極限的時候已經(jīng)處于一種DHYANA的狀態(tài),有人把體式運動叫做移動冥想。移動冥想從什么作為入口,通過一段時間來觀察我們的身體,會發(fā)現(xiàn)在身體里有可控的部位和非可控制的部位。 可控 :比如移動身體、眨眼、吸氣、閉氣,是你可以控制的。 非可控:比如指甲、頭發(fā)的生長是你無法指揮他的,是你不能夠控制的。 冥想是從我們身體的可控部分為入口的。例如:把手做一個高度的彎曲,當你彎曲伸展,伸展到極限的時候,思維在這個時候就停止了,瑜伽很多體式要求盡量做到身體的極限,到達身體的極限后意識進入到了感知的狀態(tài),進入DHYANA的狀態(tài)。PRANAYAMA(調(diào)息法)中的YAM具有另外一層意思:無限擴充,無限伸展的意思,做一個體式達到無限伸展的時候,就進入了DHYANA這種狀態(tài),練體式是使用了身體的極限。 身體的運動后很多老師會設一些燭光冥想、OM聲冥想、觀照呼吸的冥想等等,原理都是相同的。 燭光冥想是用眼睛,眼睛張開,不要眨眼,其實只要掌握了原理不使用蠟燭也可以掌握冥想,不使用蠟燭,把眼睛睜開,盡量不眨眼,可控系統(tǒng)達到非可控的時候,眼睛睜開了一會,疲勞了需要眨眼來保護眼睛,但是你控制他,不眨,這時頭腦的思維就停止了,這時候沒有了任何思維。 冥想的鍛煉實際上是利用身體可控的部分切斷思維DHYANA。 ,呼吸也一樣,很多老師會教呼氣、吸氣、屏氣。我們來實驗一下,深吸一口氣后屏息,在屏息這一瞬間頭腦進入真空狀態(tài),無法進行思維。就進入了 當思維切斷的時候,有一種能量自動流淌,進入感知,感知和思維是很難同時存在的,當思維存在太厲害的時候感知就會消失。 DHYANA這種狀態(tài)是處于一種感知,這種感知是智慧的。不是小孩或瘋子沒有思維的感知。小孩和瘋子的思維是低級的尚未啟動的,其感知是無知的和無智慧的。 DHYANA是知覺和智慧高度的統(tǒng)一。 DHYANA就是通過瑜伽修習,通過一系列的方法,讓你重新把心靈和身體結合起來,進入一種感知的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是用語言表達不出來的,所以用DHYANA這個詞來形容這種狀態(tài),這才是我們修習瑜伽的目的和效果。 上面所述感知,不同于知覺 知覺就是說,你打了我一下或被開水燙了,我感知到了疼,是一種知覺的感應。我們的頭腦經(jīng)常處于一種思慮的狀態(tài),老在想東西,想太多就忘記了知覺,當一個人的思慮太多,就會忘記身體的感知能力,長期處于思慮狀態(tài),心靈跟身體會高度的分裂,當很強烈的分裂時會失眠、焦慮、緊張,由此引起各種病癥,如高血壓、心臟病等等。 當一個人遠離了知覺,處于“失念”的狀態(tài),其思維是完全脫離身體的,知覺失去了感知能力。 留意觀察一下路上的行人你會看到,特別是在大城市,你觀察他們,每個人走路的時候不是在走路,他在走的時候眼睛、動作各方面都被帶到他腦子里想象的另外一個目的地方的,很難有一個很輕松走路的時候,這種走路的狀態(tài)就是把意念拔離了身體。 如果你在清晨或者黃昏的時候,去觀察在公園鍛煉的老人,你會發(fā)現(xiàn)這時他們走路的狀態(tài)和白天是完全不同的,為了走而走,動作肢體有和諧在里面。
帖子
積分
粉絲
冥想是比較難講解的內(nèi)容,涉及到很多不能夠用話語表達的東西,很多書都說,冥想是不可以說,是不可以講的。但我們古代的老子說過:“道可道,非常道?!本褪钦f不可說的東西還是可以說出來的,盡管說出來的東西不是原來的東西,還是要去體會,盡量去闡述他。
在YOGA修行里面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字眼:DHYANA,冥想這個詞就來源于梵文的DHYANA。在古代把這個詞翻譯成“禪”,古代通過達摩祖師傳給中國,又由中國傳給日本,在日本叫ZEN。
在西方的語言里找不到DHYANA這樣的詞匯,只能翻譯成MEDITATION(心靈的藥物)來源于MEDICINE(藥物)?,F(xiàn)在的冥想來自于MEDITATION的翻譯,也會把MEDITATION翻譯成為靜心、靜修,基本上在網(wǎng)絡上把奧修的東西翻譯成靜心。
冥想課程就是禪的課程。冥想、禪是一種感知狀態(tài)。
冥想字面上的解釋:冥,就是泯滅。想,就是你的思維、思慮,冥想就是把你要想的念頭、思慮給去掉,找到感知。
冥想,大家都誤認為只有坐在那里才是冥想,甚至還專門為冥想設立了一堂課程,實際上隨時隨地可以進入無思慮的這種狀態(tài)。例如體位法、觀察呼吸也可以進入DHYANA(禪定),做體式的時候通過呼吸移動身體,當用呼吸移動身體,當身體達到極限的時候已經(jīng)處于一種DHYANA的狀態(tài),有人把體式運動叫做移動冥想。移動冥想從什么作為入口,通過一段時間來觀察我們的身體,會發(fā)現(xiàn)在身體里有可控的部位和非可控制的部位。
可控 :比如移動身體、眨眼、吸氣、閉氣,是你可以控制的。
非可控:比如指甲、頭發(fā)的生長是你無法指揮他的,是你不能夠控制的。
冥想是從我們身體的可控部分為入口的。例如:把手做一個高度的彎曲,當你彎曲伸展,伸展到極限的時候,思維在這個時候就停止了,瑜伽很多體式要求盡量做到身體的極限,到達身體的極限后意識進入到了感知的狀態(tài),進入DHYANA的狀態(tài)。PRANAYAMA(調(diào)息法)中的YAM具有另外一層意思:無限擴充,無限伸展的意思,做一個體式達到無限伸展的時候,就進入了DHYANA這種狀態(tài),練體式是使用了身體的極限。
身體的運動后很多老師會設一些燭光冥想、OM聲冥想、觀照呼吸的冥想等等,原理都是相同的。
燭光冥想是用眼睛,眼睛張開,不要眨眼,其實只要掌握了原理不使用蠟燭也可以掌握冥想,不使用蠟燭,把眼睛睜開,盡量不眨眼,可控系統(tǒng)達到非可控的時候,眼睛睜開了一會,疲勞了需要眨眼來保護眼睛,但是你控制他,不眨,這時頭腦的思維就停止了,這時候沒有了任何思維。
冥想的鍛煉實際上是利用身體可控的部分切斷思維DHYANA。 ,呼吸也一樣,很多老師會教呼氣、吸氣、屏氣。我們來實驗一下,深吸一口氣后屏息,在屏息這一瞬間頭腦進入真空狀態(tài),無法進行思維。就進入了
當思維切斷的時候,有一種能量自動流淌,進入感知,感知和思維是很難同時存在的,當思維存在太厲害的時候感知就會消失。
DHYANA這種狀態(tài)是處于一種感知,這種感知是智慧的。不是小孩或瘋子沒有思維的感知。小孩和瘋子的思維是低級的尚未啟動的,其感知是無知的和無智慧的。
DHYANA是知覺和智慧高度的統(tǒng)一。
DHYANA就是通過瑜伽修習,通過一系列的方法,讓你重新把心靈和身體結合起來,進入一種感知的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是用語言表達不出來的,所以用DHYANA這個詞來形容這種狀態(tài),這才是我們修習瑜伽的目的和效果。
上面所述感知,不同于知覺
知覺就是說,你打了我一下或被開水燙了,我感知到了疼,是一種知覺的感應。我們的頭腦經(jīng)常處于一種思慮的狀態(tài),老在想東西,想太多就忘記了知覺,當一個人的思慮太多,就會忘記身體的感知能力,長期處于思慮狀態(tài),心靈跟身體會高度的分裂,當很強烈的分裂時會失眠、焦慮、緊張,由此引起各種病癥,如高血壓、心臟病等等。
當一個人遠離了知覺,處于“失念”的狀態(tài),其思維是完全脫離身體的,知覺失去了感知能力。
留意觀察一下路上的行人你會看到,特別是在大城市,你觀察他們,每個人走路的時候不是在走路,他在走的時候眼睛、動作各方面都被帶到他腦子里想象的另外一個目的地方的,很難有一個很輕松走路的時候,這種走路的狀態(tài)就是把意念拔離了身體。
如果你在清晨或者黃昏的時候,去觀察在公園鍛煉的老人,你會發(fā)現(xiàn)這時他們走路的狀態(tài)和白天是完全不同的,為了走而走,動作肢體有和諧在里面。
喜獲0朵鮮花
慘遭0個雞蛋
喜悅~富裕~圓滿~靈性的自我~~~真~善~愛~美麗的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