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所這樣的學校:
教室由一輛輛電車組成,窗外的樹枝一搖曳就好像坐在開動的電車里;座位自由選擇,你愛跟誰同桌就跟誰坐,而且每天可以調整;每天課程從學生喜歡的課開始;課間有韻律操,同學們可以光著腳合著節(jié)奏起舞;如果學生抓緊一點,一天的學習內容在半天完成,那么,下午就可以在老師帶領下去散步,在散步途中可以了解油菜花雄蕊雌蕊的知識;午餐要有海的味道和山的味道;運動會饒有趣味;夜晚還可以在大禮堂里支起帳篷“露營”,聽校長講旅行故事……這就是《窗邊的小豆豆》里的巴學園,一個令所有人追求的地方。
小豆豆,一個讓老師頭疼的孩子
小時候的黑柳徹子是個讓老師頭疼的“怪豆豆”。她一堂課上百次把桌蓋一會兒打開,一會兒關上,因為她很好奇家里桌子的抽斗是拉出來的,可學校的桌子上面有蓋,和垃圾箱的蓋子差不多。
她惹的亂子不少:常常跟正在教室屋檐下筑巢的燕子說話;畫畫嫌畫紙?zhí)?,把顏料涂到課桌上;天天趴在教室窗邊,等路過的廣告宣傳員表演節(jié)目,好不容易教室里安靜下來,她又沖著全班同學喊道:“宣傳員來啦!又來啦!”
終于,這個淘氣的姑娘剛上一年級沒多久就被學校開除了。
媽媽沒有告訴小豆豆她是被“開除”的。直到小豆豆長到20多歲,媽媽才告訴她真相。當時媽媽只是淡淡地說:“我們去一個新學??纯窗?,聽說那里很不錯呢。”
一個全新的世界在7歲的小豆豆面前打開了。在這個叫“巴學園”的新學校,門柱是兩棵掛著樹葉的小樹,她驚訝地叫:“從地底下長出來的門哩!它一定長得很快,馬上就能超過電線桿子呢!”…
校長小林先生看起來也“怪怪的”。他40歲上下,穿著皺巴巴的衣服,牙也掉了幾顆,腳上的鞋早已磨禿了。后來小豆豆知道,由于老讓孩子們從他身上跨來跨去,或是騎在他肩上,甚至爬到身上,他的頭發(fā)總是亂蓬蓬的。
初見小豆豆,這個不修邊幅的小林校長一個呵欠也沒打,探著身子非常認真地聽她說了整整4個小時的話。小豆豆說的全是東扯西拉不要緊的事兒:自己愛把剪刀放在嘴里,咔嚓喀嚓地剪著玩,被以前的老師批評“會剪到舌根的”;鼻涕流出來的時候,自己總愛刺溜刺溜地吸鼻涕,老挨媽媽罵;爸爸在海里游泳游得真棒,還會跳水;家里有只狗……校長不停地問她:還有嗎,然后呢?最后,校長用溫暖的大手摸摸小豆豆的頭,說:“好了,從今天起,你就是這個學校的學生了?!?/p>
小豆豆感到,生平第一次遇到了自己真正喜歡的人,因為長這么大還從來沒有人用這么長的時間來聽自己講話。
在巴學園,小林校長每次遇到小豆豆都要對她說一聲:“小豆豆真是個好孩子呀!”。每逢這種時候,小豆豆都會甜甜地一笑,然后又蹦又跳地答道:“是呀,我是好孩子!”
有時候,小林校長為了維護孩子善良的本性,不惜一切代價。一次,他借錢給小豆豆去一個騙子那里買樹皮,因為小豆豆相信吃不出樹皮的苦,就是身體健康。她讓全校同學沿著樹皮的四周每人都咬了一口,沒有一個人說苦。那么,大家都沒有病,個個健康,豆豆高興極了。這個樹皮的騙人把戲,小林校長看在眼里,卻從未戳穿。
書里的很多細節(jié)成了教育工作者的經典案例,一些老師會把班上的同學說成“張豆豆”、“王豆豆”,最頑劣的叫“鋼豆”。但孫云曉以及暢銷書《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作者尹建莉都說“中國還沒有真正的巴學園”。
“蘿卜放在錦盒里就成了人參?”尹建莉說,模仿巴學園的外表很容易,做電車教室、甚至分給每個學生一棵樹都不難,但巴學園的教育精髓很難學到——中國會有哪個校長或老師能花上4個小時聽一個孩子說冒著傻氣的話?
孫云曉說自己第一次讀完《窗邊的小豆豆》時,像發(fā)現新大陸一樣,從這本書里發(fā)現了“什么是兒童”。當時“文革”結束沒幾年,整個社會的兒童觀都趨于政治化、成人化,是“小豆豆”為人們打開了一個真正的兒童世界。
在巴學園這個日本二戰(zhàn)時期戰(zhàn)火紛飛的世外桃源里,連吃飯都變得很有趣。全校50多人圍在一起吃飯,開飯時,小林校長總是喊:“請大家把海里的味道和山里的味道拿出來?!逼鋵?,“山里的味道”指蔬菜、雞肉、牛肉什么的,“海里的味道”就是指海魚、紫菜。學校不要求家長給孩子的菜太奢侈,一根海帶就算“海里的味道”。
吃飯前,校長還和大家一起唱:好——好——嚼啊,把吃的東西,嚼啊,嚼啊,嚼啊,嚼啊,把吃的東西都嚼完……唱完歌,大家這才說:我吃啦,向山里的味道、海里的味道進軍!就這樣,沒有一個孩子挑食,說討厭吃魚肉卷之類的話,也沒有一個孩子會有誰的菜很高級、誰的菜很寒酸這樣的想法。
“無論什么樣的人,生下來的時候都擁有美好的品質和才能?!边@是小林校長常說的一句話…
在小林校長的愛護和引導下,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漸變成了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巴學園里親切、隨和的教學方式讓小豆豆找到了一個溫暖的家,找到了童年的快樂和成長的自信。
其實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小豆豆”,他們調皮、愛鬧、天真,有時還會討厭學習,不安分,但正因為這樣,他們在家長和老師的眼里,成了淘氣、不聽話的孩子,從而受到冷漠,甚至厭惡的待遇。
其實他們并不是壞孩子,那是他們的天性??墒俏覀儏s用成人的眼光,固執(zhí)地將他們判為沒有上進心,不懂事的一類,用粗暴的方式強加著自己的愛,想通過權威使他們順從我們的意志。當他們一時成不了“乖孩子”時,我們會苦惱,生氣,甚至放棄。
而這樣做的結果是,這些“小豆豆”們失去了快樂不說,還在心里留下一道道傷痕,失去成長的信心,從而自暴自棄,沒有信仰,甚至逃避家庭,厭惡社會。既然這樣,我們何不一開始就給他們一個“巴學園”呢?像那個小林校長那樣,蹲下來,聽孩子說話,親切地和他們交談,引導他們發(fā)現自己,改變自己,從而快樂地去實現他們的夢想。
有時固執(zhí)的不是“小豆豆”,而是我們成年人。常??吹竭@樣的報道,有些家長因為孩子不聽話,常常把他們鎖在屋子里,甚至竟用鐵鏈鎖住他們的腳。
孩子的成長被我們賦予了太多的色彩,他們就像一只小蝸牛,小小年紀就背上了沉重的殼,他們接受不了,就會變成“小豆豆”。其實對于家長來說,孩子的快樂和幸福是最重要的。
所以,我們不妨給他們一個“巴學園”,做一回“小林校長”,給孩子一個自己的成長空間,學會親切地對待他們的問題。這樣,每一個“小豆豆”,一定會健康快樂地長大,漸漸地去實現她的夢想。
最好的教育是愛的教育,是人性的教育、寬容的教育。這也是中國教育最不可或缺而最缺少的。我一直覺得中國最缺乏的不是什么“素質教育”,而是人文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是關于平等、博愛的教育??纯?006年5月19日《被轉移的仇恨》吧:河南鞏義市石關村19歲的白寧陽向十多名不到5歲的孩子潑出汽油,并點著打火機的時候,他已經忘記了仇恨開始的方向與這些幼兒全然無關。10人死亡,3人重傷(1人為老師),4人輕傷,這就是無端的仇恨“燃燒”后造成的惡果?!?19歲的孩子怎么對他人、對社會抱有如此可怕的“仇恨”呢?!
我們的教育從小學、中學到大學,不乏其繁的是意識形態(tài)化、國家化的說教、規(guī)范和灌輸,卻少有至情至性的愛的熏陶;卻少有對個體生命——賣炭人、小石匠、鐵匠的兒子、少年鼓手、帶病上課的教師——的尊重和關愛的教誨。
翻開《中小學手冊》“第一: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中國共產黨。第二……”。這本身沒有什么錯。問題是一個剛入學的孩子你怎么給他講國家、主義、政體等等這些“宏大敘事”?怎樣讓孩子從祖國、人民、共產黨來感受、了解、踐行“愛”?從身邊的人“愛”起,從身邊人的身上懂得“愛”的美好和學會用“愛”去生活,這,恐怕應該是“愛的教育”的第一步,是人生教育的第一步,是整個教育的起點和基礎吧。
今天的中國教育有 “危機”說,有 “教育病”說,有“商品化”說,有“資源分配不公正”說等等。但是,如果所有的孩子都能夠免費接受現在這種殘缺“愛”的教育,恐怕不僅僅是教育,而是整個社會真的要病入膏肓了。殘缺《愛的教育》,是中國教育的更深層、更殛待解決的病因所在。人類在兒童少年時代丟失的東西,成年時代是無法補救的。國之存亡教育所系,沒有健康的教育、健全的人才,民族興旺、國家強盛、經濟發(fā)展、人民幸福都將是一句空話…
作為老師,該給孩子什么
兒童的天性是好動的,靜聽的課堂將學生束縛于座椅間,如同困在襁褓中的不能動彈的嬰兒,過剩的體力在體內郁積,一旦機會來臨,就會更加猛烈地迸發(fā)。而如果能給學生活動和伸展軀體的機會,學生反而不會在聽其自然時表現得過于激動興奮,喧嘩吵鬧。如果今天還有巴學園的話,可能就不會有孩子討厭上學了吧。因為,在巴學園,即使放學之后,孩子們也不愿意回家。而且,第二天早晨,又眼巴巴地盼著早一點兒到學校去。
教育不是訓練
應試教育大行其道,并成為當今社會的一大頑癥,首先與錯誤的教育觀念有關。大家以為,教育是一種上對下、父對子施加積極影響的活動,因此受教育者必須服從,必須聽話。但是在阿爾杜斯?赫胥黎看來,這并不是真正的教育,而是一種“嚴峻的、有系統的、毫不能寬假的……泰山壓頂式的訓練”。他指出:倘若教育蛻變?yōu)橛柧?,就會使青少年“產生一副黷武主義的頭腦”,形成一種“對上專會順從,對下專事凌暴”的雙重人格。
教育不是宣傳
除了把教育當做訓練之外,對教育造成危害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宣傳。赫胥黎說:“生活總須運用智慧,而智慧的運動必須自由?!钡霸讵毑谜蔚膰依?,一個人從孩提的年齡起,就成為宣傳的對象,好比他成為軍國民訓練的對象一樣。他的全部的教育過程事實上不是教育,而是宣傳。及其一旦脫離學校,加入社會,他又進入了報紙、電影、讀物與廣播電臺所合組的一個天羅地網……”可以肯定,如果當時已經發(fā)明了電視,赫胥黎也會對它的宣傳作用感到驚訝。
老老實實聽課焉能成才?
今天學習“教師教學的智慧”,收獲不少。當讀到《父親的腳后跟》那段“ 這條路來回已跟著父親走過二三十趟了,怎么一下子變得如此陌生?”不禁啞然失笑,這和我們常對學生說的“這道題目老師都講過幾十遍了,怎么還錯!”多么相似!正如劉博士所說,只聽說“自學成材”,沒有人說“聽課成材”。反思我們的教學行為,諸如此類“聽課成材”的案例還有很多,值得深思的也很多,等著我們去改變的更多!
有一本書記載了這樣一個調查結果:問被調查的老師:“你愛你的學生嗎?”百分之九十的老師回答:“愛?!痹賳栠@些老師所教的學生:”你感受到老師對你的愛了嗎?”只有百分之十的學生回答說:“感受到了.” 這百分之九十與百分之十的對比說明了什么?為什么在師生的關系中呈現出“為你好,受不了”的尷尬局面?難道是我們的學生太自私了,不懂得接受愛與付出愛?其實不然,愛孩子雖然是老師的天性,可是大多數老師并不講究愛的技巧。
“愛也有錯誤,愛也會殺人”
中國傳統的教育都是嚴教,棍棒教育。別的同學得了A,你為什么就拿不到。其實,孩子就像天上的每一顆星星,都不相同。教師非要讓他像A,他天生就不是A,他很痛苦。這樣的教育,是出于對孩子的愛,但是愛也有錯誤,愛也會殺人。每個孩子都有他自己的生活,讓每個孩子成為自己,要發(fā)現孩子的特點,不是優(yōu)點和缺點,特點既是優(yōu)點也是缺點,每個人都不可替代。
從冰心處學習愛的哲學
冰心在《寄小讀者?通訊二》中,她告訴小朋友由于自己無意的過失,曾使得一只初次出來覓食的小鼠被小狗吞食。這個小生命的消逝“使我的靈魂受了隱痛,直到現在,不容我不在純潔的小朋友面前懺悔。”在與兒童的交往中她并不是單方面的給予者。她既向小朋友提供美好的精神食糧,也在對小朋友的敘說中凈化、升華自己的靈魂。因為,兒童真誠、熾熱的心比成年人的漠然、麻木更讓冰心感到親切。小讀者正是在這種難得的信任中,傾聽冰心大姐姐的傾訴,在對冰心心情的理解中激發(fā)自己的愛心、美感。這種愛的教育、美的啟迪由于點點滴滴都化作作者的真性情、化作作者心頭的悄悄話而傳遞到小朋友的心靈中,所以與各種教訓文字有天壤之別。
中國孩子的負擔重,是出了名的。未出娘胎,要胎教;牙牙學語,要背兒歌;進了幼兒園,要背唐詩宋詞,學算術;進了小學,等于上了套——一直要在書山題海里煎熬12年;進了大學也不消停,要過英語4、6級,要考研;即使拿到了大學學士、碩士和博士文憑,還要參加國考或為找飯碗而奔波……獨生子女時代加上就業(yè)艱難和現代化的生活節(jié)奏,中國孩子經受的是乏味的童年、煩惱的青少年。
這一切,從家庭因素講是因為父母對獨生子女的期冀更高,希望孩子成龍成鳳,因而不惜以犧牲孩子童年的歡樂而填鴨式地給孩子太多的學習壓力。從社會因素言是形成了早教的流習風氣,各種培訓班不失時機地出籠,利用家長們的心理獲利。最關鍵的是,應試教育的沉疴導致了全流程的急功近利,從幼教到小、中、大學,教育資源的分配和升學無不以考試分數作為指標。而好的學校和升學又直接決定著孩子的未來,所以從家長到學校再到社會,形成了教育從娃娃抓起的共識。極端而言,是成人世界的合謀絞殺了孩子的童年,使孩子們的樂土變得渺茫杳然。
給孩子以童年,讓他們享受父輩祖父輩曾經有過的無拘無束的快樂記憶,確實是個好主意。孩子的樂土,有其特定的心理感受,而不是成年人設計的程序。孩子眼中的世界和情感體驗,在基本物質生活的保障下,往往是和功利物欲絕緣的,他們所向往的樂土,是徜徉于大自然的自由,是和玩伴們甚至和動物的無拘無束交流。因此,不管城鄉(xiāng),也不管貧富,只要沒有成年人強加的功課和牽絆,在草地上、小河邊、泥土里,都能構成孩子的樂土,演繹出孩子眼中的童話,成為一生不朽的美好回憶。
所有的孩子生來都是天才,但很多孩子的天資卻漸漸消失了。當教育充滿樂趣時,才會更有效。面對學生的吶喊,我們該給學生什么?
學會微笑,給學生以寬松自由的心境
1999年高考做文題目是《假如記憶可以移植》,我們的一位考生是這樣寫的:“假如記憶可以移植,我要移植蒙娜麗莎的微笑給我的班主任老師,讓她鐵板似的臉上露出甜美的微笑……”一位中學生面對記者“假如你是教育部長”的提問,赫然回答:“我要開除那些不會微笑的老師!”對我們老師的微笑,學生為什么如此渴望?因為在板著面孔的課堂里,學生沒有自由;在吹胡子瞪眼睛的老師面前,學生就只有提醒自己要當心的份……
允許插嘴,給學生以自我表現的舞臺
我曾讀過這樣一篇小學生周記:數學課上,胡老師教我們學習時間單位,當胡老師問到“比年更長的時間單位是什么?”時,同學們都有點猶豫了。哇!這可是千載難逢的大好時機,我何不顯示我的本領呢?“比年更大的單位是世紀?!蔽业靡鈽O了,以為老師一定會表揚我??扇f萬沒有想到,老師卻沖著我叫到:“你真是狗膽包天,竟敢不舉手就回答,有本事你們自己學吧!我不講了。”剎時間,全班同學的目光唰的一下子全集中到我身上。我不知道怎么做才好。這都怨我,都是我不好!同學們,請你們相信我,我真的不是故意的。胡老師,請您原諒我,今后我再也不敢了!
這件事雖然已經過去了好幾年,但每每想起仍象夢魘般讓我莫名地心悸,我仿佛看到學生那惶恐的眼神,忐忑的心靈。是什么使他發(fā)出這樣的吶喊?我想到學生在課堂上的插嘴。插嘴是一種特殊的提問方式,當學生不由自主地插嘴的時候,正是他觸發(fā)主體意識、思維積極運轉、發(fā)現新知識、產生新見解的時候。
踐行著愛的教育的園丁們
陶行知先生說,“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以下所舉這些現實中國的老師,他們都是學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的每一種感悟、每一次告誡、每一分愛的付出,對學生來說都不失為一筆寶貴的財富。他們?yōu)閾磹鄣慕逃聵I(yè),不懈追求,用智慧和生命去續(xù)寫“愛的教育”,讓愛的足跡永恒。
“她很萌,很有愛,天然呆。所以叫燕子姐很親切,叫 ‘老師’反而有距離感?!睂W生們說。
她是班主任,她教導班上學生,中國人一定要學好漢語。學生故意拿話噎她:那干嘛還要學英語!她的回答超萌:“是為了打入敵人內部撒?!?/p> 過愚人節(jié),學生“捉弄”她,她與學生笑做一團;學生解不開心結,找她哭訴,她也跟著哭;她給學生起外號,“臉紅哥”最終在她的鼓勵下找回自信;每天下午, 她和學生一起聽新聞吃水果,享受15分鐘的“下午茶”,為學生解壓;學生犯錯,她調侃幾句,或者讓他們“自罰”跑步、英語演講?!八麄兛丛诟业慕磺樯希透牧?。” 年級組長姚玲說:“她不只是姐姐,還有一種理智的愛,很多孩子變得樂觀自信,成了她的朋友?!?/p> 教師和學生之間,該處于怎樣的關系?有人說,教師得有威嚴的模樣,自古嚴師出高徒,嘻嘻哈哈豈不讓某些難纏的90后們鬧上了天;反駁者言,現代教師要定位于服務者角色,將學生看作“上帝”般的顧客,教好了書,令學生喜愛滿意了,才能有資格追著“親們”拿個好評。 這兩種說法都有道理,卻都在談及方法層面?!把嘧咏恪辟u萌調侃的背后,是出于關心、理解學生的心態(tài),把學生們當作會經常犯錯、需要快樂、不斷成長的孩子看待。 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其實可以很簡單,只要放下呆板的面孔,用心親近學生,不管是犀利哥,還是賣萌姐,或是嚴厲叔,都將成為學生的好老師。而一句發(fā)自學生內心的親切稱呼,也將是老師們收到的最好的節(jié)日禮物。 <h4 style="margin-top:0px;margin-right:0px;margin-bottom:0px;margin-left:0px;padding-top:0px;padding-right:0px;padding-bottom:0px;padding-left:0px;">“擺渡教師”石蘭松:26年劃船接送孩子</h4> 他是一個老師,獨自駕一條小船,在湖面接送學生。每天看日升日落,與湖對話,他也變成了湖的一部分。 在廣西南寧市上林縣大龍洞村刁望教學點的大龍湖上,46歲的壯鄉(xiāng)教師石蘭松每天早上用船渡著一群孩子,他劃過湖里的每一片水域,都留下美麗的波紋。他,已在湖面上來來回回劃了26年,且還在繼續(xù)劃著。 山里娃的希望之船 清晨6點半,石蘭松起床,迅速洗臉刷牙,扒了幾口飯,就匆匆趕到河邊,等待村里四面八方的孩子前來集中。孩子們到齊了。石蘭松叫他們穿上救生衣,每批6人,雙手扶住船舷。石蘭松叮囑孩子們坐好坐穩(wěn)。船頭懸掛著一塊木板,木板上寫著4個大字——希望之船! 心永遠貼在孩子身上 每天上午10點50分,石蘭松開始為孩子們做飯。11點半,孩子們就可以吃到香噴噴的飯菜了。做飯期間,孩子們自習,做作業(yè),石蘭松時不時要回教室轉一圈。 在日常生活中,石蘭松成了學生慈祥的父母。他照顧學生比照顧自己的孩子還細心。平時,看到孩子們的衣服臟了,石蘭松就幫著洗。他說:“現在夏天,衣服干得快,中午洗洗上衣,曬半個小時就干了?!奔议L毅立說:“孩子留給石老師,我們放心!” <h4 style="margin-top:0px;margin-right:0px;margin-bottom:0px;margin-left:0px;padding-top:0px;padding-right:0px;padding-bottom:0px;padding-left:0px;">陳陳:逃離北京,辦中國的“夏山學?!?lt;/h4> 大理蒼山學堂,建在云霧繚繞的蒼山半山腰,面朝洱海,溪流茶園環(huán)繞,再往上走就是人跡罕至的原始森林。學堂的創(chuàng)辦者陳陣今年初“逃離北京”,他詩意地寫出了自己的想法:“為了追尋夢想的生活;為了遠離都市,回歸自然,有詩意的棲居;為了讓孩子逃離永無止境的作業(yè)、愚蠢的考試和絕望的體制,我們逃離北京,來到大理。” 因為自己有孩子,夢想的生活里就不能沒有理想教育,于是,就有了蒼山學堂。陳陣只打算收15個學生,包括自己的孩子,希望他們在這里完成大學之前的基礎教育。 “我們可以給學生們提供最自然的環(huán)境,讓他們在不打擾別人的原則下,在上大學之前學他們想學的,做他們想做的。在自然的懷抱里,在蒼山洱海之間,在樹林和茶園之間,在野生和放養(yǎng)的動物之間,在熏陶和自我探索之間,在自由自律之間,快樂學習?!标愱囋谙蜻@一目標努力。在今年暑假的入學體驗班里,每天到山上采蘑菇成了學生的必修課。 當下,許多中國家長尤其是城市中的家長對中小學教育有諸多不滿。他們認為目前學校教育中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效果、評價手段等多個方面都不能讓孩子真正體會到學習的快樂,不能高速有效地吸收到有用的知識,不能掌握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學習方法。于是,有些家長用行動表達不滿:讓孩子在家上學或者進入私人辦的私塾、學堂。 中國青年報記者了解到,目前在北京、上海、廣東、浙江、江蘇、湖北、云南等地存在大量在家上學的個案。教學階段涵蓋了幼兒園、小學、初中乃至高中,其存在形式多種多樣:父母在家教孩子,親戚朋友把孩子集中在一起學習,一個區(qū)域的孩子共同學習,小規(guī)模的私塾、學堂等等。其中有些已初具微型學校規(guī)模。 <h4 style="margin-top:0px;margin-right:0px;margin-bottom:0px;margin-left:0px;padding-top:0px;padding-right:0px;padding-bottom:0px;padding-left:0px;">“孩子是腳,教育是鞋”:李躍兒和她的巴學園</h4> 每個家長都以為自己最懂孩子,最愛孩子。然而,看了巴學園孩子的生活,也許家長們就不那么自信了,有些人會發(fā)現對孩子——哪怕自己的孩子——的無知以及無知的愚昧。在小康中國,不少父母不惜重金為兒童的身體提供一個物質天堂,卻不愿為兒童的心靈搭建一間溫馨的精神小屋。從傳統棍棒教育理念到當代放縱教育模式,多少暴力假借愛的名義耀武揚威,正如法國思想家盧梭所說的“自由自由,多少罪惡假汝之名以行”。 場景一:靜靜的午睡中,一位2歲半的小男孩悄悄溜到教室,發(fā)現筐里放著豆子。他謹慎地回頭看看,發(fā)現李躍兒站在門口,便試探性往地板上丟了幾顆,又小心翼翼地看一下大李,大李表情平靜,他便又撒出一把,大李依然表情平靜,于是他大把大把地把豆子撒在地板上,瘋狂地在豆子上來回奔跑。待他跑夠了,瘋夠了,大李邀請他一起把豆子收起來,放回筐里。 場景二:游戲結束了,大李告訴一位小男孩時間到了,必須把剪刀歸位。他拒不放下剪刀,放聲大哭。大李抓住剪刀,不搶不奪也不松手,只是一遍又一遍重復:游戲結束了,剪刀必須歸位。僵持一刻鐘后,小男孩放棄,依然哭泣,大李擁抱了小男孩。 場景三:雪中巴學園,門口站著一位4歲女孩,拒不進屋——她在等一位小男孩,男孩不來她不進屋,這種情境已經堅持一年了。大李走來問道:“我可以陪你等嗎?”小女孩搖搖頭。雪越來越密,大李再次走過來,把自己的圍巾給女孩圍上,大李再次問她是否可以陪同,女孩點點頭。雪還在飄,大李陪同小女孩等待,一直到男孩出現。 這些場景是每天發(fā)生在巴學園的平凡細節(jié),它凝聚了李躍兒教育的理念:耐心、原則和方法——這是愛的真實內涵。她尊重孩子的意志,呵護兒童的心靈,讓他們感到自己是世界的主人;同時,她又耐心幫助孩子們建構原則,絕不漫無邊際地放縱。李躍兒正以她的理念和行動改寫著中國兒童的教育版圖。 <h4 style="margin-top:0px;margin-right:0px;margin-bottom:0px;margin-left:0px;padding-top:0px;padding-right:0px;padding-bottom:0px;padding-left:0px;">讓我們呼喚“有情有愛”</h4> 有的家長在網上發(fā)帖說:“給老師送禮吧,每個家長心里都不情愿;不送吧,又怕自己的孩子受委屈……”而部分接受媒體調查的老師紛紛提出,不收禮物,一條短信就是最好的祝福。教師和家長心情的迥異,反映了家長與教師之間不信任的現狀,也是對師愛師德的呼喚。 教師,是為了愛孩子才來到這個世界上的人。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歷來把熱愛教育作為教師職業(yè)道德的基本要求,認為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曾經,家長最常說的是:“老師,這孩子交給你了,要打要罵隨你?!币痪湓挘赋鰧蠋熒钌畹男湃巍6F在,老師對學生管理束手束腳,連班主任批評孩子也要教育部發(fā)文來保護。對學生付出真情真愛,現在已淪為一個沉甸甸的話題。 愛孩子,愛教育,相信是大多數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想。但是很多老師也反映,教育理想在現實面前屢屢碰壁,最終破滅。比如說,學校對老師的評價往往以學生分數、名次來定優(yōu)劣、定獎懲,各種名目繁多的考評、達標壓得老師喘不過氣來,哪有更多心情關心學生的所思所想? 教育,是以心靈喚醒心靈,以精神引領精神,以生命溫暖生命的神圣事業(yè)。所有的從教者都應有崇高的教育理想和價值追求,而所有的人、全社會也需要為教師的理想和成長提供空間。溫總理曾說,一個國家有沒有前途,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個國家重視不重視教育;一個國家重視不重視教育,首先要看教師的社會地位。只有教師的工資待遇、社會地位都提高了,老師才能安心教學,悉心育人。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師育人,情愛為先。蔡元培、陶行知、張伯苓、梅貽琦……多少仁人志士懷抱教育理想,將畢生心血傾注于教育事業(yè),永遠印在了人們的心里。在這個新的時代,讓我們共同呼喚有情有愛的教育家,共同為教師的成長創(chuàng)造更好的環(huán)境。
過愚人節(jié),學生“捉弄”她,她與學生笑做一團;學生解不開心結,找她哭訴,她也跟著哭;她給學生起外號,“臉紅哥”最終在她的鼓勵下找回自信;每天下午, 她和學生一起聽新聞吃水果,享受15分鐘的“下午茶”,為學生解壓;學生犯錯,她調侃幾句,或者讓他們“自罰”跑步、英語演講?!八麄兛丛诟业慕磺樯希透牧?。”
年級組長姚玲說:“她不只是姐姐,還有一種理智的愛,很多孩子變得樂觀自信,成了她的朋友?!?/p>
教師和學生之間,該處于怎樣的關系?有人說,教師得有威嚴的模樣,自古嚴師出高徒,嘻嘻哈哈豈不讓某些難纏的90后們鬧上了天;反駁者言,現代教師要定位于服務者角色,將學生看作“上帝”般的顧客,教好了書,令學生喜愛滿意了,才能有資格追著“親們”拿個好評。
這兩種說法都有道理,卻都在談及方法層面?!把嘧咏恪辟u萌調侃的背后,是出于關心、理解學生的心態(tài),把學生們當作會經常犯錯、需要快樂、不斷成長的孩子看待。
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其實可以很簡單,只要放下呆板的面孔,用心親近學生,不管是犀利哥,還是賣萌姐,或是嚴厲叔,都將成為學生的好老師。而一句發(fā)自學生內心的親切稱呼,也將是老師們收到的最好的節(jié)日禮物。
他是一個老師,獨自駕一條小船,在湖面接送學生。每天看日升日落,與湖對話,他也變成了湖的一部分。
在廣西南寧市上林縣大龍洞村刁望教學點的大龍湖上,46歲的壯鄉(xiāng)教師石蘭松每天早上用船渡著一群孩子,他劃過湖里的每一片水域,都留下美麗的波紋。他,已在湖面上來來回回劃了26年,且還在繼續(xù)劃著。
山里娃的希望之船
清晨6點半,石蘭松起床,迅速洗臉刷牙,扒了幾口飯,就匆匆趕到河邊,等待村里四面八方的孩子前來集中。孩子們到齊了。石蘭松叫他們穿上救生衣,每批6人,雙手扶住船舷。石蘭松叮囑孩子們坐好坐穩(wěn)。船頭懸掛著一塊木板,木板上寫著4個大字——希望之船!
心永遠貼在孩子身上
每天上午10點50分,石蘭松開始為孩子們做飯。11點半,孩子們就可以吃到香噴噴的飯菜了。做飯期間,孩子們自習,做作業(yè),石蘭松時不時要回教室轉一圈。
在日常生活中,石蘭松成了學生慈祥的父母。他照顧學生比照顧自己的孩子還細心。平時,看到孩子們的衣服臟了,石蘭松就幫著洗。他說:“現在夏天,衣服干得快,中午洗洗上衣,曬半個小時就干了?!奔议L毅立說:“孩子留給石老師,我們放心!”
大理蒼山學堂,建在云霧繚繞的蒼山半山腰,面朝洱海,溪流茶園環(huán)繞,再往上走就是人跡罕至的原始森林。學堂的創(chuàng)辦者陳陣今年初“逃離北京”,他詩意地寫出了自己的想法:“為了追尋夢想的生活;為了遠離都市,回歸自然,有詩意的棲居;為了讓孩子逃離永無止境的作業(yè)、愚蠢的考試和絕望的體制,我們逃離北京,來到大理。”
因為自己有孩子,夢想的生活里就不能沒有理想教育,于是,就有了蒼山學堂。陳陣只打算收15個學生,包括自己的孩子,希望他們在這里完成大學之前的基礎教育。
“我們可以給學生們提供最自然的環(huán)境,讓他們在不打擾別人的原則下,在上大學之前學他們想學的,做他們想做的。在自然的懷抱里,在蒼山洱海之間,在樹林和茶園之間,在野生和放養(yǎng)的動物之間,在熏陶和自我探索之間,在自由自律之間,快樂學習?!标愱囋谙蜻@一目標努力。在今年暑假的入學體驗班里,每天到山上采蘑菇成了學生的必修課。
當下,許多中國家長尤其是城市中的家長對中小學教育有諸多不滿。他們認為目前學校教育中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效果、評價手段等多個方面都不能讓孩子真正體會到學習的快樂,不能高速有效地吸收到有用的知識,不能掌握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學習方法。于是,有些家長用行動表達不滿:讓孩子在家上學或者進入私人辦的私塾、學堂。
中國青年報記者了解到,目前在北京、上海、廣東、浙江、江蘇、湖北、云南等地存在大量在家上學的個案。教學階段涵蓋了幼兒園、小學、初中乃至高中,其存在形式多種多樣:父母在家教孩子,親戚朋友把孩子集中在一起學習,一個區(qū)域的孩子共同學習,小規(guī)模的私塾、學堂等等。其中有些已初具微型學校規(guī)模。
每個家長都以為自己最懂孩子,最愛孩子。然而,看了巴學園孩子的生活,也許家長們就不那么自信了,有些人會發(fā)現對孩子——哪怕自己的孩子——的無知以及無知的愚昧。在小康中國,不少父母不惜重金為兒童的身體提供一個物質天堂,卻不愿為兒童的心靈搭建一間溫馨的精神小屋。從傳統棍棒教育理念到當代放縱教育模式,多少暴力假借愛的名義耀武揚威,正如法國思想家盧梭所說的“自由自由,多少罪惡假汝之名以行”。
場景一:靜靜的午睡中,一位2歲半的小男孩悄悄溜到教室,發(fā)現筐里放著豆子。他謹慎地回頭看看,發(fā)現李躍兒站在門口,便試探性往地板上丟了幾顆,又小心翼翼地看一下大李,大李表情平靜,他便又撒出一把,大李依然表情平靜,于是他大把大把地把豆子撒在地板上,瘋狂地在豆子上來回奔跑。待他跑夠了,瘋夠了,大李邀請他一起把豆子收起來,放回筐里。
場景二:游戲結束了,大李告訴一位小男孩時間到了,必須把剪刀歸位。他拒不放下剪刀,放聲大哭。大李抓住剪刀,不搶不奪也不松手,只是一遍又一遍重復:游戲結束了,剪刀必須歸位。僵持一刻鐘后,小男孩放棄,依然哭泣,大李擁抱了小男孩。
場景三:雪中巴學園,門口站著一位4歲女孩,拒不進屋——她在等一位小男孩,男孩不來她不進屋,這種情境已經堅持一年了。大李走來問道:“我可以陪你等嗎?”小女孩搖搖頭。雪越來越密,大李再次走過來,把自己的圍巾給女孩圍上,大李再次問她是否可以陪同,女孩點點頭。雪還在飄,大李陪同小女孩等待,一直到男孩出現。
這些場景是每天發(fā)生在巴學園的平凡細節(jié),它凝聚了李躍兒教育的理念:耐心、原則和方法——這是愛的真實內涵。她尊重孩子的意志,呵護兒童的心靈,讓他們感到自己是世界的主人;同時,她又耐心幫助孩子們建構原則,絕不漫無邊際地放縱。李躍兒正以她的理念和行動改寫著中國兒童的教育版圖。
有的家長在網上發(fā)帖說:“給老師送禮吧,每個家長心里都不情愿;不送吧,又怕自己的孩子受委屈……”而部分接受媒體調查的老師紛紛提出,不收禮物,一條短信就是最好的祝福。教師和家長心情的迥異,反映了家長與教師之間不信任的現狀,也是對師愛師德的呼喚。
教師,是為了愛孩子才來到這個世界上的人。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歷來把熱愛教育作為教師職業(yè)道德的基本要求,認為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曾經,家長最常說的是:“老師,這孩子交給你了,要打要罵隨你?!币痪湓挘赋鰧蠋熒钌畹男湃巍6F在,老師對學生管理束手束腳,連班主任批評孩子也要教育部發(fā)文來保護。對學生付出真情真愛,現在已淪為一個沉甸甸的話題。
愛孩子,愛教育,相信是大多數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想。但是很多老師也反映,教育理想在現實面前屢屢碰壁,最終破滅。比如說,學校對老師的評價往往以學生分數、名次來定優(yōu)劣、定獎懲,各種名目繁多的考評、達標壓得老師喘不過氣來,哪有更多心情關心學生的所思所想?
教育,是以心靈喚醒心靈,以精神引領精神,以生命溫暖生命的神圣事業(yè)。所有的從教者都應有崇高的教育理想和價值追求,而所有的人、全社會也需要為教師的理想和成長提供空間。溫總理曾說,一個國家有沒有前途,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個國家重視不重視教育;一個國家重視不重視教育,首先要看教師的社會地位。只有教師的工資待遇、社會地位都提高了,老師才能安心教學,悉心育人。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師育人,情愛為先。蔡元培、陶行知、張伯苓、梅貽琦……多少仁人志士懷抱教育理想,將畢生心血傾注于教育事業(yè),永遠印在了人們的心里。在這個新的時代,讓我們共同呼喚有情有愛的教育家,共同為教師的成長創(chuàng)造更好的環(huán)境。
帖子
積分
粉絲
有一所這樣的學校:
教室由一輛輛電車組成,窗外的樹枝一搖曳就好像坐在開動的電車里;座位自由選擇,你愛跟誰同桌就跟誰坐,而且每天可以調整;每天課程從學生喜歡的課開始;課間有韻律操,同學們可以光著腳合著節(jié)奏起舞;如果學生抓緊一點,一天的學習內容在半天完成,那么,下午就可以在老師帶領下去散步,在散步途中可以了解油菜花雄蕊雌蕊的知識;午餐要有海的味道和山的味道;運動會饒有趣味;夜晚還可以在大禮堂里支起帳篷“露營”,聽校長講旅行故事……這就是《窗邊的小豆豆》里的巴學園,一個令所有人追求的地方。
小豆豆,一個讓老師頭疼的孩子
小時候的黑柳徹子是個讓老師頭疼的“怪豆豆”。她一堂課上百次把桌蓋一會兒打開,一會兒關上,因為她很好奇家里桌子的抽斗是拉出來的,可學校的桌子上面有蓋,和垃圾箱的蓋子差不多。
她惹的亂子不少:常常跟正在教室屋檐下筑巢的燕子說話;畫畫嫌畫紙?zhí)?,把顏料涂到課桌上;天天趴在教室窗邊,等路過的廣告宣傳員表演節(jié)目,好不容易教室里安靜下來,她又沖著全班同學喊道:“宣傳員來啦!又來啦!”
終于,這個淘氣的姑娘剛上一年級沒多久就被學校開除了。
媽媽沒有告訴小豆豆她是被“開除”的。直到小豆豆長到20多歲,媽媽才告訴她真相。當時媽媽只是淡淡地說:“我們去一個新學??纯窗?,聽說那里很不錯呢。”
一個全新的世界在7歲的小豆豆面前打開了。在這個叫“巴學園”的新學校,門柱是兩棵掛著樹葉的小樹,她驚訝地叫:“從地底下長出來的門哩!它一定長得很快,馬上就能超過電線桿子呢!”…
<h4 style="margin-top:0px;margin-right:0px;margin-bottom:0px;margin-left:0px;padding-top:0px;padding-right:0px;padding-bottom:0px;padding-left:0px;">小林校長,一個“怪怪的”小學校長</h4>校長小林先生看起來也“怪怪的”。他40歲上下,穿著皺巴巴的衣服,牙也掉了幾顆,腳上的鞋早已磨禿了。后來小豆豆知道,由于老讓孩子們從他身上跨來跨去,或是騎在他肩上,甚至爬到身上,他的頭發(fā)總是亂蓬蓬的。
初見小豆豆,這個不修邊幅的小林校長一個呵欠也沒打,探著身子非常認真地聽她說了整整4個小時的話。小豆豆說的全是東扯西拉不要緊的事兒:自己愛把剪刀放在嘴里,咔嚓喀嚓地剪著玩,被以前的老師批評“會剪到舌根的”;鼻涕流出來的時候,自己總愛刺溜刺溜地吸鼻涕,老挨媽媽罵;爸爸在海里游泳游得真棒,還會跳水;家里有只狗……校長不停地問她:還有嗎,然后呢?最后,校長用溫暖的大手摸摸小豆豆的頭,說:“好了,從今天起,你就是這個學校的學生了?!?/p>
小豆豆感到,生平第一次遇到了自己真正喜歡的人,因為長這么大還從來沒有人用這么長的時間來聽自己講話。
在巴學園,小林校長每次遇到小豆豆都要對她說一聲:“小豆豆真是個好孩子呀!”。每逢這種時候,小豆豆都會甜甜地一笑,然后又蹦又跳地答道:“是呀,我是好孩子!”
有時候,小林校長為了維護孩子善良的本性,不惜一切代價。一次,他借錢給小豆豆去一個騙子那里買樹皮,因為小豆豆相信吃不出樹皮的苦,就是身體健康。她讓全校同學沿著樹皮的四周每人都咬了一口,沒有一個人說苦。那么,大家都沒有病,個個健康,豆豆高興極了。這個樹皮的騙人把戲,小林校長看在眼里,卻從未戳穿。
![](/UpFile/Attach/201111/20111121113501906.jpg)
<h4 style="margin-top:0px;margin-right:0px;margin-bottom:0px;margin-left:0px;padding-top:0px;padding-right:0px;padding-bottom:0px;padding-left:0px;">模仿巴學園的外表很容易,但教育精髓很難學到</h4>書里的很多細節(jié)成了教育工作者的經典案例,一些老師會把班上的同學說成“張豆豆”、“王豆豆”,最頑劣的叫“鋼豆”。但孫云曉以及暢銷書《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作者尹建莉都說“中國還沒有真正的巴學園”。
“蘿卜放在錦盒里就成了人參?”尹建莉說,模仿巴學園的外表很容易,做電車教室、甚至分給每個學生一棵樹都不難,但巴學園的教育精髓很難學到——中國會有哪個校長或老師能花上4個小時聽一個孩子說冒著傻氣的話?
孫云曉說自己第一次讀完《窗邊的小豆豆》時,像發(fā)現新大陸一樣,從這本書里發(fā)現了“什么是兒童”。當時“文革”結束沒幾年,整個社會的兒童觀都趨于政治化、成人化,是“小豆豆”為人們打開了一個真正的兒童世界。
在巴學園這個日本二戰(zhàn)時期戰(zhàn)火紛飛的世外桃源里,連吃飯都變得很有趣。全校50多人圍在一起吃飯,開飯時,小林校長總是喊:“請大家把海里的味道和山里的味道拿出來?!逼鋵?,“山里的味道”指蔬菜、雞肉、牛肉什么的,“海里的味道”就是指海魚、紫菜。學校不要求家長給孩子的菜太奢侈,一根海帶就算“海里的味道”。
吃飯前,校長還和大家一起唱:好——好——嚼啊,把吃的東西,嚼啊,嚼啊,嚼啊,嚼啊,把吃的東西都嚼完……唱完歌,大家這才說:我吃啦,向山里的味道、海里的味道進軍!就這樣,沒有一個孩子挑食,說討厭吃魚肉卷之類的話,也沒有一個孩子會有誰的菜很高級、誰的菜很寒酸這樣的想法。
“無論什么樣的人,生下來的時候都擁有美好的品質和才能?!边@是小林校長常說的一句話…
<h4 style="margin-top:0px;margin-right:0px;margin-bottom:0px;margin-left:0px;padding-top:0px;padding-right:0px;padding-bottom:0px;padding-left:0px;">有時固執(zhí)的不是“小豆豆”,而是我們成年人</h4>在小林校長的愛護和引導下,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漸變成了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巴學園里親切、隨和的教學方式讓小豆豆找到了一個溫暖的家,找到了童年的快樂和成長的自信。
其實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小豆豆”,他們調皮、愛鬧、天真,有時還會討厭學習,不安分,但正因為這樣,他們在家長和老師的眼里,成了淘氣、不聽話的孩子,從而受到冷漠,甚至厭惡的待遇。
其實他們并不是壞孩子,那是他們的天性??墒俏覀儏s用成人的眼光,固執(zhí)地將他們判為沒有上進心,不懂事的一類,用粗暴的方式強加著自己的愛,想通過權威使他們順從我們的意志。當他們一時成不了“乖孩子”時,我們會苦惱,生氣,甚至放棄。
而這樣做的結果是,這些“小豆豆”們失去了快樂不說,還在心里留下一道道傷痕,失去成長的信心,從而自暴自棄,沒有信仰,甚至逃避家庭,厭惡社會。既然這樣,我們何不一開始就給他們一個“巴學園”呢?像那個小林校長那樣,蹲下來,聽孩子說話,親切地和他們交談,引導他們發(fā)現自己,改變自己,從而快樂地去實現他們的夢想。
有時固執(zhí)的不是“小豆豆”,而是我們成年人。常??吹竭@樣的報道,有些家長因為孩子不聽話,常常把他們鎖在屋子里,甚至竟用鐵鏈鎖住他們的腳。
孩子的成長被我們賦予了太多的色彩,他們就像一只小蝸牛,小小年紀就背上了沉重的殼,他們接受不了,就會變成“小豆豆”。其實對于家長來說,孩子的快樂和幸福是最重要的。
所以,我們不妨給他們一個“巴學園”,做一回“小林校長”,給孩子一個自己的成長空間,學會親切地對待他們的問題。這樣,每一個“小豆豆”,一定會健康快樂地長大,漸漸地去實現她的夢想。
![](/UpFile/Attach/201111/20111121113504127.jpg)
<h4 style="margin-top:0px;margin-right:0px;margin-bottom:0px;margin-left:0px;padding-top:0px;padding-right:0px;padding-bottom:0px;padding-left:0px;">缺乏愛的教育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最大的悲劇</h4>最好的教育是愛的教育,是人性的教育、寬容的教育。這也是中國教育最不可或缺而最缺少的。我一直覺得中國最缺乏的不是什么“素質教育”,而是人文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是關于平等、博愛的教育??纯?006年5月19日《被轉移的仇恨》吧:河南鞏義市石關村19歲的白寧陽向十多名不到5歲的孩子潑出汽油,并點著打火機的時候,他已經忘記了仇恨開始的方向與這些幼兒全然無關。10人死亡,3人重傷(1人為老師),4人輕傷,這就是無端的仇恨“燃燒”后造成的惡果?!?19歲的孩子怎么對他人、對社會抱有如此可怕的“仇恨”呢?!
我們的教育從小學、中學到大學,不乏其繁的是意識形態(tài)化、國家化的說教、規(guī)范和灌輸,卻少有至情至性的愛的熏陶;卻少有對個體生命——賣炭人、小石匠、鐵匠的兒子、少年鼓手、帶病上課的教師——的尊重和關愛的教誨。
翻開《中小學手冊》“第一: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中國共產黨。第二……”。這本身沒有什么錯。問題是一個剛入學的孩子你怎么給他講國家、主義、政體等等這些“宏大敘事”?怎樣讓孩子從祖國、人民、共產黨來感受、了解、踐行“愛”?從身邊的人“愛”起,從身邊人的身上懂得“愛”的美好和學會用“愛”去生活,這,恐怕應該是“愛的教育”的第一步,是人生教育的第一步,是整個教育的起點和基礎吧。
今天的中國教育有 “危機”說,有 “教育病”說,有“商品化”說,有“資源分配不公正”說等等。但是,如果所有的孩子都能夠免費接受現在這種殘缺“愛”的教育,恐怕不僅僅是教育,而是整個社會真的要病入膏肓了。殘缺《愛的教育》,是中國教育的更深層、更殛待解決的病因所在。人類在兒童少年時代丟失的東西,成年時代是無法補救的。國之存亡教育所系,沒有健康的教育、健全的人才,民族興旺、國家強盛、經濟發(fā)展、人民幸福都將是一句空話…
作為老師,該給孩子什么
兒童的天性是好動的,靜聽的課堂將學生束縛于座椅間,如同困在襁褓中的不能動彈的嬰兒,過剩的體力在體內郁積,一旦機會來臨,就會更加猛烈地迸發(fā)。而如果能給學生活動和伸展軀體的機會,學生反而不會在聽其自然時表現得過于激動興奮,喧嘩吵鬧。如果今天還有巴學園的話,可能就不會有孩子討厭上學了吧。因為,在巴學園,即使放學之后,孩子們也不愿意回家。而且,第二天早晨,又眼巴巴地盼著早一點兒到學校去。
<h4 style="margin-top:0px;margin-right:0px;margin-bottom:0px;margin-left:0px;padding-top:0px;padding-right:0px;padding-bottom:0px;padding-left:0px;">首先,要搞清楚教育是什么?</h4>教育不是訓練
應試教育大行其道,并成為當今社會的一大頑癥,首先與錯誤的教育觀念有關。大家以為,教育是一種上對下、父對子施加積極影響的活動,因此受教育者必須服從,必須聽話。但是在阿爾杜斯?赫胥黎看來,這并不是真正的教育,而是一種“嚴峻的、有系統的、毫不能寬假的……泰山壓頂式的訓練”。他指出:倘若教育蛻變?yōu)橛柧?,就會使青少年“產生一副黷武主義的頭腦”,形成一種“對上專會順從,對下專事凌暴”的雙重人格。
教育不是宣傳
除了把教育當做訓練之外,對教育造成危害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宣傳。赫胥黎說:“生活總須運用智慧,而智慧的運動必須自由?!钡霸讵毑谜蔚膰依?,一個人從孩提的年齡起,就成為宣傳的對象,好比他成為軍國民訓練的對象一樣。他的全部的教育過程事實上不是教育,而是宣傳。及其一旦脫離學校,加入社會,他又進入了報紙、電影、讀物與廣播電臺所合組的一個天羅地網……”可以肯定,如果當時已經發(fā)明了電視,赫胥黎也會對它的宣傳作用感到驚訝。
老老實實聽課焉能成才?
今天學習“教師教學的智慧”,收獲不少。當讀到《父親的腳后跟》那段“ 這條路來回已跟著父親走過二三十趟了,怎么一下子變得如此陌生?”不禁啞然失笑,這和我們常對學生說的“這道題目老師都講過幾十遍了,怎么還錯!”多么相似!正如劉博士所說,只聽說“自學成材”,沒有人說“聽課成材”。反思我們的教學行為,諸如此類“聽課成材”的案例還有很多,值得深思的也很多,等著我們去改變的更多!
<h4 style="margin-top:0px;margin-right:0px;margin-bottom:0px;margin-left:0px;padding-top:0px;padding-right:0px;padding-bottom:0px;padding-left:0px;">對孩子的愛其實需要智慧</h4>有一本書記載了這樣一個調查結果:問被調查的老師:“你愛你的學生嗎?”百分之九十的老師回答:“愛?!痹賳栠@些老師所教的學生:”你感受到老師對你的愛了嗎?”只有百分之十的學生回答說:“感受到了.” 這百分之九十與百分之十的對比說明了什么?為什么在師生的關系中呈現出“為你好,受不了”的尷尬局面?難道是我們的學生太自私了,不懂得接受愛與付出愛?其實不然,愛孩子雖然是老師的天性,可是大多數老師并不講究愛的技巧。
“愛也有錯誤,愛也會殺人”
中國傳統的教育都是嚴教,棍棒教育。別的同學得了A,你為什么就拿不到。其實,孩子就像天上的每一顆星星,都不相同。教師非要讓他像A,他天生就不是A,他很痛苦。這樣的教育,是出于對孩子的愛,但是愛也有錯誤,愛也會殺人。每個孩子都有他自己的生活,讓每個孩子成為自己,要發(fā)現孩子的特點,不是優(yōu)點和缺點,特點既是優(yōu)點也是缺點,每個人都不可替代。
從冰心處學習愛的哲學
冰心在《寄小讀者?通訊二》中,她告訴小朋友由于自己無意的過失,曾使得一只初次出來覓食的小鼠被小狗吞食。這個小生命的消逝“使我的靈魂受了隱痛,直到現在,不容我不在純潔的小朋友面前懺悔。”在與兒童的交往中她并不是單方面的給予者。她既向小朋友提供美好的精神食糧,也在對小朋友的敘說中凈化、升華自己的靈魂。因為,兒童真誠、熾熱的心比成年人的漠然、麻木更讓冰心感到親切。小讀者正是在這種難得的信任中,傾聽冰心大姐姐的傾訴,在對冰心心情的理解中激發(fā)自己的愛心、美感。這種愛的教育、美的啟迪由于點點滴滴都化作作者的真性情、化作作者心頭的悄悄話而傳遞到小朋友的心靈中,所以與各種教訓文字有天壤之別。
<h4 style="margin-top:0px;margin-right:0px;margin-bottom:0px;margin-left:0px;padding-top:0px;padding-right:0px;padding-bottom:0px;padding-left:0px;">莫讓成人世界合謀絞殺了孩子的童年</h4>中國孩子的負擔重,是出了名的。未出娘胎,要胎教;牙牙學語,要背兒歌;進了幼兒園,要背唐詩宋詞,學算術;進了小學,等于上了套——一直要在書山題海里煎熬12年;進了大學也不消停,要過英語4、6級,要考研;即使拿到了大學學士、碩士和博士文憑,還要參加國考或為找飯碗而奔波……獨生子女時代加上就業(yè)艱難和現代化的生活節(jié)奏,中國孩子經受的是乏味的童年、煩惱的青少年。
這一切,從家庭因素講是因為父母對獨生子女的期冀更高,希望孩子成龍成鳳,因而不惜以犧牲孩子童年的歡樂而填鴨式地給孩子太多的學習壓力。從社會因素言是形成了早教的流習風氣,各種培訓班不失時機地出籠,利用家長們的心理獲利。最關鍵的是,應試教育的沉疴導致了全流程的急功近利,從幼教到小、中、大學,教育資源的分配和升學無不以考試分數作為指標。而好的學校和升學又直接決定著孩子的未來,所以從家長到學校再到社會,形成了教育從娃娃抓起的共識。極端而言,是成人世界的合謀絞殺了孩子的童年,使孩子們的樂土變得渺茫杳然。
給孩子以童年,讓他們享受父輩祖父輩曾經有過的無拘無束的快樂記憶,確實是個好主意。孩子的樂土,有其特定的心理感受,而不是成年人設計的程序。孩子眼中的世界和情感體驗,在基本物質生活的保障下,往往是和功利物欲絕緣的,他們所向往的樂土,是徜徉于大自然的自由,是和玩伴們甚至和動物的無拘無束交流。因此,不管城鄉(xiāng),也不管貧富,只要沒有成年人強加的功課和牽絆,在草地上、小河邊、泥土里,都能構成孩子的樂土,演繹出孩子眼中的童話,成為一生不朽的美好回憶。
<h4 style="margin-top:0px;margin-right:0px;margin-bottom:0px;margin-left:0px;padding-top:0px;padding-right:0px;padding-bottom:0px;padding-left:0px;">作為教師,我們都該給學生些什么?</h4>所有的孩子生來都是天才,但很多孩子的天資卻漸漸消失了。當教育充滿樂趣時,才會更有效。面對學生的吶喊,我們該給學生什么?
學會微笑,給學生以寬松自由的心境
1999年高考做文題目是《假如記憶可以移植》,我們的一位考生是這樣寫的:“假如記憶可以移植,我要移植蒙娜麗莎的微笑給我的班主任老師,讓她鐵板似的臉上露出甜美的微笑……”一位中學生面對記者“假如你是教育部長”的提問,赫然回答:“我要開除那些不會微笑的老師!”對我們老師的微笑,學生為什么如此渴望?因為在板著面孔的課堂里,學生沒有自由;在吹胡子瞪眼睛的老師面前,學生就只有提醒自己要當心的份……
允許插嘴,給學生以自我表現的舞臺
我曾讀過這樣一篇小學生周記:數學課上,胡老師教我們學習時間單位,當胡老師問到“比年更長的時間單位是什么?”時,同學們都有點猶豫了。哇!這可是千載難逢的大好時機,我何不顯示我的本領呢?“比年更大的單位是世紀?!蔽业靡鈽O了,以為老師一定會表揚我??扇f萬沒有想到,老師卻沖著我叫到:“你真是狗膽包天,竟敢不舉手就回答,有本事你們自己學吧!我不講了。”剎時間,全班同學的目光唰的一下子全集中到我身上。我不知道怎么做才好。這都怨我,都是我不好!同學們,請你們相信我,我真的不是故意的。胡老師,請您原諒我,今后我再也不敢了!
這件事雖然已經過去了好幾年,但每每想起仍象夢魘般讓我莫名地心悸,我仿佛看到學生那惶恐的眼神,忐忑的心靈。是什么使他發(fā)出這樣的吶喊?我想到學生在課堂上的插嘴。插嘴是一種特殊的提問方式,當學生不由自主地插嘴的時候,正是他觸發(fā)主體意識、思維積極運轉、發(fā)現新知識、產生新見解的時候。
踐行著愛的教育的園丁們
陶行知先生說,“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以下所舉這些現實中國的老師,他們都是學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的每一種感悟、每一次告誡、每一分愛的付出,對學生來說都不失為一筆寶貴的財富。他們?yōu)閾磹鄣慕逃聵I(yè),不懈追求,用智慧和生命去續(xù)寫“愛的教育”,讓愛的足跡永恒。
<h4 style="margin-top:0px;margin-right:0px;margin-bottom:0px;margin-left:0px;padding-top:0px;padding-right:0px;padding-bottom:0px;padding-left:0px;">萌老師“燕子姐”:有愛零距離</h4>“她很萌,很有愛,天然呆。所以叫燕子姐很親切,叫 ‘老師’反而有距離感?!睂W生們說。
她是班主任,她教導班上學生,中國人一定要學好漢語。學生故意拿話噎她:那干嘛還要學英語!她的回答超萌:“是為了打入敵人內部撒?!?/p>![](/UpFile/Attach/201111/20111121113511085.jpg)
過愚人節(jié),學生“捉弄”她,她與學生笑做一團;學生解不開心結,找她哭訴,她也跟著哭;她給學生起外號,“臉紅哥”最終在她的鼓勵下找回自信;每天下午, 她和學生一起聽新聞吃水果,享受15分鐘的“下午茶”,為學生解壓;學生犯錯,她調侃幾句,或者讓他們“自罰”跑步、英語演講?!八麄兛丛诟业慕磺樯希透牧?。”
年級組長姚玲說:“她不只是姐姐,還有一種理智的愛,很多孩子變得樂觀自信,成了她的朋友?!?/p>
教師和學生之間,該處于怎樣的關系?有人說,教師得有威嚴的模樣,自古嚴師出高徒,嘻嘻哈哈豈不讓某些難纏的90后們鬧上了天;反駁者言,現代教師要定位于服務者角色,將學生看作“上帝”般的顧客,教好了書,令學生喜愛滿意了,才能有資格追著“親們”拿個好評。
這兩種說法都有道理,卻都在談及方法層面?!把嘧咏恪辟u萌調侃的背后,是出于關心、理解學生的心態(tài),把學生們當作會經常犯錯、需要快樂、不斷成長的孩子看待。
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其實可以很簡單,只要放下呆板的面孔,用心親近學生,不管是犀利哥,還是賣萌姐,或是嚴厲叔,都將成為學生的好老師。而一句發(fā)自學生內心的親切稱呼,也將是老師們收到的最好的節(jié)日禮物。
![](/UpFile/Attach/201111/20111121113507848.jpg)
<h4 style="margin-top:0px;margin-right:0px;margin-bottom:0px;margin-left:0px;padding-top:0px;padding-right:0px;padding-bottom:0px;padding-left:0px;">“擺渡教師”石蘭松:26年劃船接送孩子</h4>他是一個老師,獨自駕一條小船,在湖面接送學生。每天看日升日落,與湖對話,他也變成了湖的一部分。
在廣西南寧市上林縣大龍洞村刁望教學點的大龍湖上,46歲的壯鄉(xiāng)教師石蘭松每天早上用船渡著一群孩子,他劃過湖里的每一片水域,都留下美麗的波紋。他,已在湖面上來來回回劃了26年,且還在繼續(xù)劃著。
山里娃的希望之船
清晨6點半,石蘭松起床,迅速洗臉刷牙,扒了幾口飯,就匆匆趕到河邊,等待村里四面八方的孩子前來集中。孩子們到齊了。石蘭松叫他們穿上救生衣,每批6人,雙手扶住船舷。石蘭松叮囑孩子們坐好坐穩(wěn)。船頭懸掛著一塊木板,木板上寫著4個大字——希望之船!
心永遠貼在孩子身上
每天上午10點50分,石蘭松開始為孩子們做飯。11點半,孩子們就可以吃到香噴噴的飯菜了。做飯期間,孩子們自習,做作業(yè),石蘭松時不時要回教室轉一圈。
在日常生活中,石蘭松成了學生慈祥的父母。他照顧學生比照顧自己的孩子還細心。平時,看到孩子們的衣服臟了,石蘭松就幫著洗。他說:“現在夏天,衣服干得快,中午洗洗上衣,曬半個小時就干了?!奔议L毅立說:“孩子留給石老師,我們放心!”
<h4 style="margin-top:0px;margin-right:0px;margin-bottom:0px;margin-left:0px;padding-top:0px;padding-right:0px;padding-bottom:0px;padding-left:0px;">陳陳:逃離北京,辦中國的“夏山學?!?lt;/h4>大理蒼山學堂,建在云霧繚繞的蒼山半山腰,面朝洱海,溪流茶園環(huán)繞,再往上走就是人跡罕至的原始森林。學堂的創(chuàng)辦者陳陣今年初“逃離北京”,他詩意地寫出了自己的想法:“為了追尋夢想的生活;為了遠離都市,回歸自然,有詩意的棲居;為了讓孩子逃離永無止境的作業(yè)、愚蠢的考試和絕望的體制,我們逃離北京,來到大理。”
因為自己有孩子,夢想的生活里就不能沒有理想教育,于是,就有了蒼山學堂。陳陣只打算收15個學生,包括自己的孩子,希望他們在這里完成大學之前的基礎教育。
“我們可以給學生們提供最自然的環(huán)境,讓他們在不打擾別人的原則下,在上大學之前學他們想學的,做他們想做的。在自然的懷抱里,在蒼山洱海之間,在樹林和茶園之間,在野生和放養(yǎng)的動物之間,在熏陶和自我探索之間,在自由自律之間,快樂學習?!标愱囋谙蜻@一目標努力。在今年暑假的入學體驗班里,每天到山上采蘑菇成了學生的必修課。
當下,許多中國家長尤其是城市中的家長對中小學教育有諸多不滿。他們認為目前學校教育中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效果、評價手段等多個方面都不能讓孩子真正體會到學習的快樂,不能高速有效地吸收到有用的知識,不能掌握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學習方法。于是,有些家長用行動表達不滿:讓孩子在家上學或者進入私人辦的私塾、學堂。
中國青年報記者了解到,目前在北京、上海、廣東、浙江、江蘇、湖北、云南等地存在大量在家上學的個案。教學階段涵蓋了幼兒園、小學、初中乃至高中,其存在形式多種多樣:父母在家教孩子,親戚朋友把孩子集中在一起學習,一個區(qū)域的孩子共同學習,小規(guī)模的私塾、學堂等等。其中有些已初具微型學校規(guī)模。
<h4 style="margin-top:0px;margin-right:0px;margin-bottom:0px;margin-left:0px;padding-top:0px;padding-right:0px;padding-bottom:0px;padding-left:0px;">“孩子是腳,教育是鞋”:李躍兒和她的巴學園</h4>每個家長都以為自己最懂孩子,最愛孩子。然而,看了巴學園孩子的生活,也許家長們就不那么自信了,有些人會發(fā)現對孩子——哪怕自己的孩子——的無知以及無知的愚昧。在小康中國,不少父母不惜重金為兒童的身體提供一個物質天堂,卻不愿為兒童的心靈搭建一間溫馨的精神小屋。從傳統棍棒教育理念到當代放縱教育模式,多少暴力假借愛的名義耀武揚威,正如法國思想家盧梭所說的“自由自由,多少罪惡假汝之名以行”。
場景一:靜靜的午睡中,一位2歲半的小男孩悄悄溜到教室,發(fā)現筐里放著豆子。他謹慎地回頭看看,發(fā)現李躍兒站在門口,便試探性往地板上丟了幾顆,又小心翼翼地看一下大李,大李表情平靜,他便又撒出一把,大李依然表情平靜,于是他大把大把地把豆子撒在地板上,瘋狂地在豆子上來回奔跑。待他跑夠了,瘋夠了,大李邀請他一起把豆子收起來,放回筐里。
場景二:游戲結束了,大李告訴一位小男孩時間到了,必須把剪刀歸位。他拒不放下剪刀,放聲大哭。大李抓住剪刀,不搶不奪也不松手,只是一遍又一遍重復:游戲結束了,剪刀必須歸位。僵持一刻鐘后,小男孩放棄,依然哭泣,大李擁抱了小男孩。
場景三:雪中巴學園,門口站著一位4歲女孩,拒不進屋——她在等一位小男孩,男孩不來她不進屋,這種情境已經堅持一年了。大李走來問道:“我可以陪你等嗎?”小女孩搖搖頭。雪越來越密,大李再次走過來,把自己的圍巾給女孩圍上,大李再次問她是否可以陪同,女孩點點頭。雪還在飄,大李陪同小女孩等待,一直到男孩出現。
這些場景是每天發(fā)生在巴學園的平凡細節(jié),它凝聚了李躍兒教育的理念:耐心、原則和方法——這是愛的真實內涵。她尊重孩子的意志,呵護兒童的心靈,讓他們感到自己是世界的主人;同時,她又耐心幫助孩子們建構原則,絕不漫無邊際地放縱。李躍兒正以她的理念和行動改寫著中國兒童的教育版圖。
![](/UpFile/Attach/201111/20111121113500206.jpg)
<h4 style="margin-top:0px;margin-right:0px;margin-bottom:0px;margin-left:0px;padding-top:0px;padding-right:0px;padding-bottom:0px;padding-left:0px;">讓我們呼喚“有情有愛”</h4>有的家長在網上發(fā)帖說:“給老師送禮吧,每個家長心里都不情愿;不送吧,又怕自己的孩子受委屈……”而部分接受媒體調查的老師紛紛提出,不收禮物,一條短信就是最好的祝福。教師和家長心情的迥異,反映了家長與教師之間不信任的現狀,也是對師愛師德的呼喚。
教師,是為了愛孩子才來到這個世界上的人。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歷來把熱愛教育作為教師職業(yè)道德的基本要求,認為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曾經,家長最常說的是:“老師,這孩子交給你了,要打要罵隨你?!币痪湓挘赋鰧蠋熒钌畹男湃巍6F在,老師對學生管理束手束腳,連班主任批評孩子也要教育部發(fā)文來保護。對學生付出真情真愛,現在已淪為一個沉甸甸的話題。
愛孩子,愛教育,相信是大多數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想。但是很多老師也反映,教育理想在現實面前屢屢碰壁,最終破滅。比如說,學校對老師的評價往往以學生分數、名次來定優(yōu)劣、定獎懲,各種名目繁多的考評、達標壓得老師喘不過氣來,哪有更多心情關心學生的所思所想?
教育,是以心靈喚醒心靈,以精神引領精神,以生命溫暖生命的神圣事業(yè)。所有的從教者都應有崇高的教育理想和價值追求,而所有的人、全社會也需要為教師的理想和成長提供空間。溫總理曾說,一個國家有沒有前途,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個國家重視不重視教育;一個國家重視不重視教育,首先要看教師的社會地位。只有教師的工資待遇、社會地位都提高了,老師才能安心教學,悉心育人。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師育人,情愛為先。蔡元培、陶行知、張伯苓、梅貽琦……多少仁人志士懷抱教育理想,將畢生心血傾注于教育事業(yè),永遠印在了人們的心里。在這個新的時代,讓我們共同呼喚有情有愛的教育家,共同為教師的成長創(chuàng)造更好的環(huán)境。
喜獲0朵鮮花
慘遭0個雞蛋
希望自己所選擇的,堅持而有成就,很多人都因我而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