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生日記》 時長約10分鐘,是北大為紀念5月4日114周年校慶新拍的宣傳片。講述一名普通理工科男生何小冬在離開北大前的最后時光里,在過去戀愛的回溯與追尋中,得到心靈成長的故事。圖為影片中,何小冬與宿舍管理員合影。
男主角:北大藝術學院大三學生金韓導演:北大藝術學院副教授陳宇
為紀念114周年校慶拍攝;導演稱“以愛情切入旨在反映學生成長歷程”
新京報訊(記者申志民)近日,北京大學為紀念114周年校慶而拍攝的宣傳片《男生日記》誕生。它一改此前北大校園宣傳片中側重介紹歷史文化的厚重風格,為觀眾講述了北大“理工男”何小冬與“藝術女”江小夏的校園戀情。該片導演、北大藝術學院副教授陳宇稱,以愛情切入旨在反映學生的成長歷程。不足兩天,該片在網(wǎng)上的點擊量超過50萬次。
畢業(yè)前拍照突然醒悟
在這部長約10分鐘的影片中,高高大大,長相憨厚的韓國留學生何小冬即將畢業(yè),打算拍15張合影紀念一下。
他扛著相機,先后與學校保安、未名湖、“仇人”《高等數(shù)學》、“星空”自行車、流浪貓的小墳冢等學校景象合影。拍攝過程中,何小冬想起了和女友江小夏在一起的點點滴滴。
一只流浪貓死亡,女友為它挖了小墳冢,整整傷心了兩天;女友將一輛自行車涂滿花紋,并稱為“星空”;女友為一幅畫看得入迷,耽誤了約會時間……這一切都不為何小冬理解,他認為女友很傻,最后,他向女友提出分手。然而,當他與這些場景合影時,慢慢懂得,女友做的事表現(xiàn)出她的善良、對生活的熱愛,于是痛哭流涕。何小冬醒悟,“在對的時間遇到對的人,那是童話;在錯的時間,遇到對的人,這才是青春?!?/span>
情節(jié)來自于采訪師生
“看到一半的時候我心疼了,深有感觸”,在網(wǎng)上,三千余網(wǎng)友發(fā)帖稱贊。5月5日晚,《男生日記》在北大114周年校慶晚會上首映,獲得全場掌聲。多名學生表示,《男生日記》不僅臺詞經(jīng)典,“更重要的是愛情的真實性能觸碰心靈”。
昨日,該片導演、北大藝術學院副教授陳宇稱,宣傳片中的很多情節(jié)都是真實的,比如不少學生不喜歡高等數(shù)學,于是與“仇人”《高等數(shù)學》合影記憶大學生活。由于時間緊急,他寫劇本用了一個月的時間,通過走訪學校師生、進行調查采訪等,積累了不少真實素材,然后用大約十天的時間進行拍攝和后期處理。
陳宇稱,之所以以校園愛情切入主題,旨在通過校園愛情反映學生成長過程。
■ 對話
宣傳片不只談情說愛
新京報:校慶宣傳片為何起名《男生日記》,是否“跑題”?
陳宇:學校只給我拍攝“藝術教育”為主題的建議,其他如何拍攝完全由我發(fā)揮,這體現(xiàn)出北大的包容。我之前曾拍過藝術學院的宣傳片《女生日記》,受到網(wǎng)友好評,這次想延續(xù)《女生日記》里的故事,拍出其“姊妹篇”,《男生日記》中男主角的女友江小夏就是《女生日記》里的女主角。我想通過細膩的故事,走入大家的心靈。
新京報:為什么選一個韓國留學生做主角?
陳宇:其實是無心之舉。北大留學生較多,我物色演員也沒有所謂國籍的概念。我希望找一個看似憨憨的“后知后覺”的理工男,拍攝前猛然發(fā)現(xiàn)我的學生金韓的形象很符合條件,于是選擇了他。金韓是藝術學院大三學生,很質樸,笑起來很溫暖。
新京報:宣傳片的主題是什么?
陳宇:并不“只是談情說愛”,愛情是北大等高校學生不容錯過的“必修課”,它能教會人成長。同時,愛情也是一個容器,包裹了學生學習生活的一切。愛情的背后是成長,是“從知道到懂得”的過程,這才是宣傳片的主題。比如何小冬不理解江小夏“埋葬流浪貓并痛哭兩天”,但當他獨自來到流浪貓的墳冢前,突然有“流浪貓也有生命,需要每個人關愛”的領悟。從“知道該不該做”到“懂得如何去做”,這才是大學生不可或缺的成長歷程。
■ 追訪
“可與耶魯宣傳片比一比”
今年2月,北大和耶魯大學的校園宣傳片曾被放在網(wǎng)上進行比較,數(shù)以萬計的網(wǎng)友對北大宣傳片拍磚。
北大的校園宣傳片中無語言對白,通過博雅塔、日晷、竹林、未名湖等特有的景點呈現(xiàn)了100多年來北大的變化。而耶魯大學宣傳片中,一招生處的黑人老師以說唱的形式介紹耶魯大學的情況,耶魯學生載歌載舞,滿臉洋溢著歡笑。
當時,拍攝北大宣傳片的導演陳宇稱,北大宣傳片旨在反映中國文人薪火相傳的精神氣質,與耶魯大學的招生宣傳不同,兩者沒有可比性。
對于這次的《男生日記》,陳宇說,《男生日記》和耶魯宣傳片反映的都是學生的生活,風格都很青春,有一定的可比性。如果二者作比較,他更喜歡《男生日記》,因為耶魯宣傳片像招生廣告片,而《男生日記》在講述故事的同時,更希望深入到一個人的內心,讓人成長。
帖子
積分
粉絲
《男生日記》 時長約10分鐘,是北大為紀念5月4日114周年校慶新拍的宣傳片。講述一名普通理工科男生何小冬在離開北大前的最后時光里,在過去戀愛的回溯與追尋中,得到心靈成長的故事。圖為影片中,何小冬與宿舍管理員合影。
男主角:北大藝術學院大三學生金韓導演:北大藝術學院副教授陳宇
為紀念114周年校慶拍攝;導演稱“以愛情切入旨在反映學生成長歷程”
新京報訊(記者申志民)近日,北京大學為紀念114周年校慶而拍攝的宣傳片《男生日記》誕生。它一改此前北大校園宣傳片中側重介紹歷史文化的厚重風格,為觀眾講述了北大“理工男”何小冬與“藝術女”江小夏的校園戀情。該片導演、北大藝術學院副教授陳宇稱,以愛情切入旨在反映學生的成長歷程。不足兩天,該片在網(wǎng)上的點擊量超過50萬次。
畢業(yè)前拍照突然醒悟
在這部長約10分鐘的影片中,高高大大,長相憨厚的韓國留學生何小冬即將畢業(yè),打算拍15張合影紀念一下。
他扛著相機,先后與學校保安、未名湖、“仇人”《高等數(shù)學》、“星空”自行車、流浪貓的小墳冢等學校景象合影。拍攝過程中,何小冬想起了和女友江小夏在一起的點點滴滴。
一只流浪貓死亡,女友為它挖了小墳冢,整整傷心了兩天;女友將一輛自行車涂滿花紋,并稱為“星空”;女友為一幅畫看得入迷,耽誤了約會時間……這一切都不為何小冬理解,他認為女友很傻,最后,他向女友提出分手。然而,當他與這些場景合影時,慢慢懂得,女友做的事表現(xiàn)出她的善良、對生活的熱愛,于是痛哭流涕。何小冬醒悟,“在對的時間遇到對的人,那是童話;在錯的時間,遇到對的人,這才是青春?!?/span>
情節(jié)來自于采訪師生
“看到一半的時候我心疼了,深有感觸”,在網(wǎng)上,三千余網(wǎng)友發(fā)帖稱贊。5月5日晚,《男生日記》在北大114周年校慶晚會上首映,獲得全場掌聲。多名學生表示,《男生日記》不僅臺詞經(jīng)典,“更重要的是愛情的真實性能觸碰心靈”。
昨日,該片導演、北大藝術學院副教授陳宇稱,宣傳片中的很多情節(jié)都是真實的,比如不少學生不喜歡高等數(shù)學,于是與“仇人”《高等數(shù)學》合影記憶大學生活。由于時間緊急,他寫劇本用了一個月的時間,通過走訪學校師生、進行調查采訪等,積累了不少真實素材,然后用大約十天的時間進行拍攝和后期處理。
陳宇稱,之所以以校園愛情切入主題,旨在通過校園愛情反映學生成長過程。
■ 對話
宣傳片不只談情說愛
新京報:校慶宣傳片為何起名《男生日記》,是否“跑題”?
陳宇:學校只給我拍攝“藝術教育”為主題的建議,其他如何拍攝完全由我發(fā)揮,這體現(xiàn)出北大的包容。我之前曾拍過藝術學院的宣傳片《女生日記》,受到網(wǎng)友好評,這次想延續(xù)《女生日記》里的故事,拍出其“姊妹篇”,《男生日記》中男主角的女友江小夏就是《女生日記》里的女主角。我想通過細膩的故事,走入大家的心靈。
新京報:為什么選一個韓國留學生做主角?
陳宇:其實是無心之舉。北大留學生較多,我物色演員也沒有所謂國籍的概念。我希望找一個看似憨憨的“后知后覺”的理工男,拍攝前猛然發(fā)現(xiàn)我的學生金韓的形象很符合條件,于是選擇了他。金韓是藝術學院大三學生,很質樸,笑起來很溫暖。
新京報:宣傳片的主題是什么?
陳宇:并不“只是談情說愛”,愛情是北大等高校學生不容錯過的“必修課”,它能教會人成長。同時,愛情也是一個容器,包裹了學生學習生活的一切。愛情的背后是成長,是“從知道到懂得”的過程,這才是宣傳片的主題。比如何小冬不理解江小夏“埋葬流浪貓并痛哭兩天”,但當他獨自來到流浪貓的墳冢前,突然有“流浪貓也有生命,需要每個人關愛”的領悟。從“知道該不該做”到“懂得如何去做”,這才是大學生不可或缺的成長歷程。
■ 追訪
“可與耶魯宣傳片比一比”
今年2月,北大和耶魯大學的校園宣傳片曾被放在網(wǎng)上進行比較,數(shù)以萬計的網(wǎng)友對北大宣傳片拍磚。
北大的校園宣傳片中無語言對白,通過博雅塔、日晷、竹林、未名湖等特有的景點呈現(xiàn)了100多年來北大的變化。而耶魯大學宣傳片中,一招生處的黑人老師以說唱的形式介紹耶魯大學的情況,耶魯學生載歌載舞,滿臉洋溢著歡笑。
當時,拍攝北大宣傳片的導演陳宇稱,北大宣傳片旨在反映中國文人薪火相傳的精神氣質,與耶魯大學的招生宣傳不同,兩者沒有可比性。
對于這次的《男生日記》,陳宇說,《男生日記》和耶魯宣傳片反映的都是學生的生活,風格都很青春,有一定的可比性。如果二者作比較,他更喜歡《男生日記》,因為耶魯宣傳片像招生廣告片,而《男生日記》在講述故事的同時,更希望深入到一個人的內心,讓人成長。
喜獲0朵鮮花
慘遭0個雞蛋
帖子
積分
粉絲
帖子
積分
粉絲
這樣的宣傳片才是深入人心的
野百合也有春天,一個草根也要發(fā)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