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xiāng)約啟航實踐隊的調研組對高州冼太夫人廟等進行了調研。在連續(xù)四天的調研采訪后,還能保持熱情真的很不容易。隊員林欣欣為了提供我寫新聞稿的素材,在長途跋涉之后愿意先不洗澡,把今天的行程、心得一一地告訴我。
調研隊一行四人,早上8:00從基地彩樓小學出發(fā)。他們今天的主要調研行程是這樣的:第一站是到高州冼太夫人廟進行調查,主要是向廟的管理員獲取信息,期間采訪下游客。再到旁邊的潘州公園,對那里的人進行問卷調查。然后到高州圖書館,找有關冼太夫人研究的書籍,收集資料。因為下午兩點要往回趕,周圍的市民也不清楚那個香港、新加坡等合辦的研究會所在哪里,只得帶著遺憾放棄了這個研究所的調研。
欣欣輕描淡寫說他們轉了三趟車,也說自己坐慣車了不像之前那樣暈車。但是知道他們花在路上至少六個小時,再看了他們的路程就知道輕描淡寫背后是汗和累。
彩樓村是在山區(qū)里的,偏僻可想而知??吹叫佬缹懙穆肪€、要搭的車,心酸、愧疚就一涌而上。走路、打摩托車、“茂名-云譚”班車、高州班車。去到高州車站我看到她本來寫著三輪車,后來用了紅筆寫著“走路穿過市場,過橋”,不知道是為了省錢還是打不到三輪車,反正打車就變成了走路。路線是打聽出來的,人生地不熟,走了不少冤枉路,也耽誤了不少時間。
走到高州冼太夫人廟的大門口便讓他們肅然起敬:幾位虔誠的市民正認真地往大香爐上香,然后深深地鞠躬。轉身一看,是廟的“圍墻”—一面長長的雕刻墻,題有“中國第一位巾幗英雄冼太夫人”等字樣。
最讓他們震撼的無疑是高大、色彩艷麗的冼太夫人神像以及像前的“貢品”排場。很多人都特別用心、細心、小心翼翼地把水果、雞等貢品一字排在長桌上,一排完了,第二排繼續(xù)。沒有人打尖插隊、一切井然有序,不約而同的行為更顯示了他們的對冼太夫人的尊敬。然后他們就會靜心凝神地跪在墊子上,有節(jié)奏和規(guī)律地參拜…..
第一展館到第四展館以圖文并茂的方式有順序地展示冼太夫人生平事跡,還有一定數量的考古出土文物。隊員們一路參觀下來,不僅在學識上,還有在精神上,都得到新的、充實的沖擊,起碼,對冼太夫人文化又有了進一步的了解。隊員從這個規(guī)模并不大的廟體會到這里的冼太夫人文化氛圍遠遠比電白區(qū)的濃厚,也覺得之前聽說的“高州冼太夫人文化更為正宗”的說法是有道理的。
天公不作美,一場大雨把廟旁邊的市民一氣趕走,原本想圍繞就近的冼太夫人廟或其文化對周圍市民進行采訪、問卷調查的計劃泡湯了。雨停后,已是接近中午,絕大部分的市民都回家,再到公園也要到傍晚。因此,調研組的隊員只能在周圍的商鋪或依舊在公園散步的人群中進行實踐活動。
而在天氣問題過后,我們又遭遇了新的問題:市區(qū)生活的人也許是生活節(jié)奏太快了吧,他們似乎沒有村里的人那么熱情親切,有的甚至是冷漠。他們只是善意地打個招呼,對方就馬上回絕或者是在說明來意后,交流一下后,一句“沒空”就揮手示意他們走開......
當然,這是他們來時已考慮過的情況。因此他們依舊堅持走訪,抱著能做多少問卷就做多少的方法繼續(xù)進行,畢竟外出時間很有限。最終,還是有市民樂意支持我們的活動,還給我們講了很多精彩的民間傳聞。
高州圖書館一行也讓他們覺得受益匪淺,欣欣找到了不少和高州冼太夫人廟的書籍。這些書籍、資料都是外面買不到的,她拍下了一些現(xiàn)在拍不到的冼太夫人廟的全景圖,和冼太夫人誕辰節(jié)時人山人海的場面的圖片還有抄下一些有用的書本目錄回來上網查找。
談到沒有找到研究所,感到了隊員的失落,遺憾的小小情緒。他們說覺得自己可能比不上另一支調研隊伍,因為他們的基地很接近這個廟(他們覺得在高州的廟很有調研價值),也更有機會找到這個研究所找到更多資料。但我要說你們要相信自己很棒,你們完全不需要遺憾,因為我們的調查方向原來就是要拿這里的冼太夫人文化跟高州的相比得出調查結果。我們跟著初衷就好。
調研組一開始在其他組的眼中是件美差,在我眼中也是,這是我第一次負責寫調研組的新聞報道,之前也沒看到他們的心得和組員寫的新聞稿,他們也不抱怨,報喜不報憂,真的不知道我們調研隊的隊員吃得苦,受的累。原本以為調研組可以報銷可以出去玩可以給一些熱情的村民友好的招待。實際上呢?只是看似罷了,烈日暴雨、走家竄舍、語言不通還有論文壓力。他們有時甚至是倒貼錢、遭到一些人冷漠對待,調研不是玩。
冼太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傳播很廣。海南、廣東、廣西、香港都建有冼夫人廟,甚至越南和馬來西亞也發(fā)現(xiàn)了冼夫人廟。我們調研的只是冼太夫人文化的冰山一角,但是再微小也是一份力量,我們希望的是在調研后能發(fā)掘出冼太夫人文化中的時代價值,帶動更多的人關注冼太夫人文化。
帖子
積分
粉絲
鄉(xiāng)約啟航實踐隊的調研組對高州冼太夫人廟等進行了調研。在連續(xù)四天的調研采訪后,還能保持熱情真的很不容易。隊員林欣欣為了提供我寫新聞稿的素材,在長途跋涉之后愿意先不洗澡,把今天的行程、心得一一地告訴我。
調研隊一行四人,早上8:00從基地彩樓小學出發(fā)。他們今天的主要調研行程是這樣的:第一站是到高州冼太夫人廟進行調查,主要是向廟的管理員獲取信息,期間采訪下游客。再到旁邊的潘州公園,對那里的人進行問卷調查。然后到高州圖書館,找有關冼太夫人研究的書籍,收集資料。因為下午兩點要往回趕,周圍的市民也不清楚那個香港、新加坡等合辦的研究會所在哪里,只得帶著遺憾放棄了這個研究所的調研。
欣欣輕描淡寫說他們轉了三趟車,也說自己坐慣車了不像之前那樣暈車。但是知道他們花在路上至少六個小時,再看了他們的路程就知道輕描淡寫背后是汗和累。
彩樓村是在山區(qū)里的,偏僻可想而知??吹叫佬缹懙穆肪€、要搭的車,心酸、愧疚就一涌而上。走路、打摩托車、“茂名-云譚”班車、高州班車。去到高州車站我看到她本來寫著三輪車,后來用了紅筆寫著“走路穿過市場,過橋”,不知道是為了省錢還是打不到三輪車,反正打車就變成了走路。路線是打聽出來的,人生地不熟,走了不少冤枉路,也耽誤了不少時間。
走到高州冼太夫人廟的大門口便讓他們肅然起敬:幾位虔誠的市民正認真地往大香爐上香,然后深深地鞠躬。轉身一看,是廟的“圍墻”—一面長長的雕刻墻,題有“中國第一位巾幗英雄冼太夫人”等字樣。
最讓他們震撼的無疑是高大、色彩艷麗的冼太夫人神像以及像前的“貢品”排場。很多人都特別用心、細心、小心翼翼地把水果、雞等貢品一字排在長桌上,一排完了,第二排繼續(xù)。沒有人打尖插隊、一切井然有序,不約而同的行為更顯示了他們的對冼太夫人的尊敬。然后他們就會靜心凝神地跪在墊子上,有節(jié)奏和規(guī)律地參拜…..
第一展館到第四展館以圖文并茂的方式有順序地展示冼太夫人生平事跡,還有一定數量的考古出土文物。隊員們一路參觀下來,不僅在學識上,還有在精神上,都得到新的、充實的沖擊,起碼,對冼太夫人文化又有了進一步的了解。隊員從這個規(guī)模并不大的廟體會到這里的冼太夫人文化氛圍遠遠比電白區(qū)的濃厚,也覺得之前聽說的“高州冼太夫人文化更為正宗”的說法是有道理的。
天公不作美,一場大雨把廟旁邊的市民一氣趕走,原本想圍繞就近的冼太夫人廟或其文化對周圍市民進行采訪、問卷調查的計劃泡湯了。雨停后,已是接近中午,絕大部分的市民都回家,再到公園也要到傍晚。因此,調研組的隊員只能在周圍的商鋪或依舊在公園散步的人群中進行實踐活動。
而在天氣問題過后,我們又遭遇了新的問題:市區(qū)生活的人也許是生活節(jié)奏太快了吧,他們似乎沒有村里的人那么熱情親切,有的甚至是冷漠。他們只是善意地打個招呼,對方就馬上回絕或者是在說明來意后,交流一下后,一句“沒空”就揮手示意他們走開......
當然,這是他們來時已考慮過的情況。因此他們依舊堅持走訪,抱著能做多少問卷就做多少的方法繼續(xù)進行,畢竟外出時間很有限。最終,還是有市民樂意支持我們的活動,還給我們講了很多精彩的民間傳聞。
高州圖書館一行也讓他們覺得受益匪淺,欣欣找到了不少和高州冼太夫人廟的書籍。這些書籍、資料都是外面買不到的,她拍下了一些現(xiàn)在拍不到的冼太夫人廟的全景圖,和冼太夫人誕辰節(jié)時人山人海的場面的圖片還有抄下一些有用的書本目錄回來上網查找。
談到沒有找到研究所,感到了隊員的失落,遺憾的小小情緒。他們說覺得自己可能比不上另一支調研隊伍,因為他們的基地很接近這個廟(他們覺得在高州的廟很有調研價值),也更有機會找到這個研究所找到更多資料。但我要說你們要相信自己很棒,你們完全不需要遺憾,因為我們的調查方向原來就是要拿這里的冼太夫人文化跟高州的相比得出調查結果。我們跟著初衷就好。
調研組一開始在其他組的眼中是件美差,在我眼中也是,這是我第一次負責寫調研組的新聞報道,之前也沒看到他們的心得和組員寫的新聞稿,他們也不抱怨,報喜不報憂,真的不知道我們調研隊的隊員吃得苦,受的累。原本以為調研組可以報銷可以出去玩可以給一些熱情的村民友好的招待。實際上呢?只是看似罷了,烈日暴雨、走家竄舍、語言不通還有論文壓力。他們有時甚至是倒貼錢、遭到一些人冷漠對待,調研不是玩。
冼太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傳播很廣。海南、廣東、廣西、香港都建有冼夫人廟,甚至越南和馬來西亞也發(fā)現(xiàn)了冼夫人廟。我們調研的只是冼太夫人文化的冰山一角,但是再微小也是一份力量,我們希望的是在調研后能發(fā)掘出冼太夫人文化中的時代價值,帶動更多的人關注冼太夫人文化。
喜獲0朵鮮花
慘遭0個雞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