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多大開始學鋼琴比較合適?是否越早越好?江漢大學鋼琴系副教授胡學苗認為,學鋼琴并不是年齡越小越好。孩子太小,其注意力、耐力和持久力相對較弱,過早的強制性學習鋼琴,既不能完全理解所學的樂理知識,同時也會扼殺孩子的興趣。
胡教授指出,早學不等于早上琴,幼兒2歲半至3歲半時,是音樂啟蒙的最佳年齡,期間完全可以不通過樂器學習,可在各種音樂游戲如詩歌、舞蹈等“玩”中聽音樂,到4至6歲時,再開始進行鋼琴教育比較合適。
省鋼琴考級委員會專家評委王矛指出,目前許多家長讓孩子學琴帶有很強的功利性,為了考級證書,為了升學加分,或滿足攀比心理,因此對孩子嚴厲有加,遇到孩子不愿彈琴時,輕則罵,重則拳打腳踢。
還有一些家長則放任不管,他們表示,孩子學鋼琴只是業(yè)余興趣,將來不會把彈鋼琴作為職業(yè),于是把孩子交給培訓中心、鋼琴老師,能學多少算多少。
這兩種態(tài)度都不利于孩子學琴。王矛建議,孩子學鋼琴,家長心態(tài)應內緊外松。目標不要定太高,鋼琴教育的本質應該是素質教育,千萬不要把學琴變成孩子的苦役。
但大多數孩子是遵從家長意愿來學琴,毅力不夠,沒有家長陪伴和督促,很難出成果。王矛建議,在孩子啟蒙的頭兩年,家長一定要每天抽時間陪孩子練琴。如果家長做不到這點,他建議不要輕易學鋼琴。
孩子鋼琴已過8級的胡女士介紹,孩子初學的兩年,她全程陪讀,上課聽得比孩子還認真,有時女兒理解不了老師的講課,她回去還要重復輔導監(jiān)督,“孩子學鋼琴其實拼的是家長的意志力,沒有耐力,根本堅持不下來”。
琴童尋找鋼琴老師,有些家長認定名師出高徒,不管花多大代價,非名師不可。
國家一級演奏家、市音樂家協(xié)會主席黃懷朗稱,為孩子挑選一位鋼琴老師至關重要,從事鋼琴專業(yè)或鋼琴教育者,責任心應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專業(yè)水平,最后對孩子要有愛心。
因為現在沒有正規(guī)的中介機構,父母為孩子選老師多半是大海撈針,比較盲目。黃懷朗提醒,家長可向其他父母打聽,獲取老師在業(yè)界口碑。
另外,也可適當參考考級的成績,因為優(yōu)秀的老師一般都在音協(xié)有備案。
家長劉女士認為,老師不一定要求名氣大,只要認真負責就行。當初請老師,還真是碰運氣,發(fā)現信箱里有一封招生簡章,帶著孩子到老師那里試聽了一堂課,就決定學了。老師很年輕,是音樂學院鋼琴系研究生,鋼琴教學時間并不長,但非常認真負責。每次課后,她都要再問一遍孩子懂了沒,孩子彈得不順,她都會手把手繼續(xù)指點,直到孩子彈會為止,有時一堂課超時到個把鐘頭,她也不會另外收費。
省鋼琴考級委員會專家評委王矛表示,彈鋼琴,手指長短、手的大小、跨度,都屬于先天條件。此外,樂感也不可忽視。樂感是對音樂的一種敏感度。有天分的孩子沒受過教育也能感覺到音樂的特性,比如聽到某種音樂就會手舞足蹈,跟著節(jié)奏拍手、踏步、扭動身體,當柔和的音樂響起時動作就慢下來,而對音樂無動于衷的孩子樂感會差一些。如果要從事這個專業(yè),身體優(yōu)勢和樂感優(yōu)勢都具備才是獲得成功的前提條件。
但如果利用鋼琴提高孩子音樂修養(yǎng),就無須太顧及這些先天條件,只要孩子有興趣,就可以學。因為彈鋼琴可以讓孩子獲得良好的學習習慣,鍛煉毅力、恒心,提高情商。
每天練琴枯燥而乏味,大部分琴童都有從最初興致勃勃,到后來厭惡的一個心理過程。如何保持孩子對鋼琴的興趣是堅持學鋼琴的關鍵。
國家一級演奏家、市音樂家協(xié)會主席黃懷朗表示,保持孩子興趣,老師和家長都有責任。
老師要注意教材的調配,如果練習曲目太枯燥,孩子就會厭倦,所以教材要調配,將簡單、枯燥、容易和有難度的曲目,綜合搭配讓孩子練習。同時,多讓孩子參加演奏活動,在舞臺上展示才能,能提高自信心。
家長要有意識地引導孩子比較這個月與前兩個月的情形,幫助孩子體驗進步、體驗成功、體驗學琴的快樂,讓孩子對學琴充滿信心,這是保持兒童學琴熱情和興趣的最佳、最積極也最有效的方法。
另外,可多與孩子一起欣賞音樂會,讓孩子身臨其境感受音樂的氛圍,積累對音樂的感性認識,加深對音樂的理解,與音樂產生共鳴。
孩子多大開始學鋼琴比較合適?是否越早越好?江漢大學鋼琴系副教授胡學苗認為,學鋼琴并不是年齡越小越好。孩子太小,其注意力、耐力和持久力相對較弱,過早的強制性學習鋼琴,既不能完全理解所學的樂理知識,同時也會扼殺孩子的興趣。
省鋼琴考級委員會專家評委王矛指出,目前許多家長讓孩子學琴帶有很強的功利性,為了考級證書,為了升學加分,或滿足攀比心理,因此對孩子嚴厲有加,遇到孩子不愿彈琴時,輕則罵,重則拳打腳踢。
還有一些家長則放任不管,他們表示,孩子學鋼琴只是業(yè)余興趣,將來不會把彈鋼琴作為職業(yè),于是把孩子交給培訓中心、鋼琴老師,能學多少算多少。
這兩種態(tài)度都不利于孩子學琴。王矛建議,孩子學鋼琴,家長心態(tài)應內緊外松。目標不要定太高,鋼琴教育的本質應該是素質教育,千萬不要把學琴變成孩子的苦役。
但大多數孩子是遵從家長意愿來學琴,毅力不夠,沒有家長陪伴和督促,很難出成果。王矛建議,在孩子啟蒙的頭兩年,家長一定要每天抽時間陪孩子練琴。如果家長做不到這點,他建議不要輕易學鋼琴。
孩子鋼琴已過8級的胡 女士介紹,孩子初學的兩年,她全程陪讀,上課聽得比孩子還認真,有時女兒理解不了 老師的講課,她回去還要重復輔導監(jiān)督,“孩子學鋼琴其實拼的是家長的意志力,沒有耐力,根本堅持不下來”。
琴童尋找鋼琴老師,有些家長認定名師出高徒,不管花多大代價,非名師不可。
國家一級演奏家、市音樂家協(xié)會主席黃懷朗稱,為孩子挑選一位鋼琴老師至關重要,從事鋼琴專業(yè)或鋼琴教育者,責任心應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專業(yè)水平,最后對孩子要有愛心。
因為現在沒有正規(guī)的中介機構,父母為孩子選老師多半是大海撈針,比較盲目。黃懷朗提醒,家長可向其他父母打聽,獲取老師在業(yè)界口碑。
另外,也可適當參考考級的成績,因為優(yōu)秀的老師一般都在音協(xié)有備案。
省鋼琴考級委員會專家評委王矛表示,彈鋼琴,手指長短、手的大小、跨度,都屬于先天條件。此外,樂感也不可忽視。樂感是對音樂的一種敏感度。有天分的孩子沒受過教育也能感覺到音樂的特性,比如聽到某種音樂就會手舞足蹈,跟著節(jié)奏拍手、踏步、扭動身體,當柔和的音樂響起時動作就慢下來,而對音樂無動于衷的孩子樂感會差一些。如果要從事這個專業(yè),身體優(yōu)勢和樂感優(yōu)勢都具備才是獲得成功的前提條件。
但如果利用鋼琴提高孩子音樂修養(yǎng),就無須太顧及這些先天條件,只要孩子有興趣,就可以學。因為彈鋼琴可以讓孩子獲得良好的學習習慣,鍛煉毅力、恒心,提高情商。
每天練琴枯燥而乏味,大部分琴童都有從最初興致勃勃,到后來厭惡的一個心理過程。如何保持孩子對鋼琴的興趣是堅持學鋼琴的關鍵。
國家一級演奏家、市音樂家協(xié)會主席黃懷朗表示,保持孩子興趣,老師和家長都有責任。
老師要注意教材的調配,如果練習曲目太枯燥,孩子就會厭倦,所以教材要調配,將簡單、枯燥、容易和有難度的曲目,綜合搭配讓孩子練習。同時,多讓孩子參加演奏活動,在舞臺上展示才能,能提高自信心。
家長要有意識地引導孩子比較這個月與前兩個月的情形,幫助孩子體驗進步、體驗成功、體驗學琴的快樂,讓孩子對學琴充滿信心,這是保持兒童學琴熱情和興趣的最佳、最積極也最有效的方法。
另外,可多與孩子一起欣賞音樂會,讓孩子身臨其境感受音樂的氛圍,積累對音樂的感性認識,加深對音樂的理解,與音樂產生共鳴。